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

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

    04-06 01:45:25    浏览次数: 22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

说到此,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扬州不是在长江北岸吗?怎么成了“江南”了呢?其实具备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应该知道,自隋唐以降,扬州一直被视作“江南”之地。唐太宗时将天下分为十个道(史称“贞观十道”),其中的“江南道”辖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唐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清代曾设江南省,扬州府隶属江南省。清代画坛有“扬州八怪”,又称“江南八怪”。至今,江南情结深植于扬州人的心中,扬州有许多地名和单位,以“江南”为名,扬州人以自身的江南气息和江南文化为荣。朱自清挂念扬州的儿女,说“惦着江南”,是极自然的一种表达。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到底”一词,也值得玩味。“到底惦着”,细细品味,含意丰富:本来就惦着,中间想方设法不去惦,到最后还是摆脱不了,“到底惦着”了。这不是在告诉读者,开头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正与“惦着江南”有关吗?而中间“忽然想起”江南采莲,里面是否也应该有“自然想起”的因素呢?

(三)

上面对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作了一番探讨。虽然,现在已很难找到更具体、准确的直接依据来支持我的说法(朱自清有记日记的习惯,但在《朱自清全集》中却恰恰没有1927年前后的日记),且我也无法将这缘由明确到朱自清家庭“这几天”所发生的某件具体事情上,但是,是家庭生活的烦扰造成了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结论无疑是最接近作者生活的真实,最接近人性的真实,也是最接近文本的真实。

不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荷塘月色》的巨大成功正是得益于朱自清这种淡化背景的创作方法。淡化背景,使得朱自清在表现自己的孤独与苦恼的时候,滤去了生活琐事等种种个体因素,使得这种孤独与苦恼上升为人类普遍具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如某些人所认为的仅仅是“智者的孤独”或“知识分子的苦闷”)。过于明确的创作动因,往往会冲淡作品的意蕴。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不让读者看到作者那个直接的创作动因,却以丰厚的作品形象和意象给读者以丰富的人生感悟甚至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作形而上的思考。当然,这样的作品也会诱发读者产生追寻作者创作动因的索隐冲动。一部《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文学阅读是审美阅读,《荷塘月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审美价值。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就一般文学爱好者而言,欣赏《荷》文最重要的不是探求‘不宁静’的原因。《荷》文大部篇幅写的是平复‘不宁静’的经过和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朦胧之美,暂时独处的超脱之妙和欲超然物外而不可得的淡淡的哀愁和孤独。这些才是《荷》文真正的审美价值所在。”④

淡化具体直接的创作动因使得《荷塘月色》获得了一种人生的普遍意义,使《荷塘月色》在更多的读者(包括中学生)心中产生心灵共振,获得审美体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世上何人谁不怀忧?消解苦闷,超脱现实因此就成了人生永恒的功课。如果一个人内心的苦闷烦恼得不到及时的排解,积聚起来,就会对人生产生绝望。人生的绝望实际上是心灵的绝望,是因为心灵找不到出路,得不到安顿。《荷塘月色》教我们以排解心灵苦闷的方式,教我们去拓展心灵栖息的空间,教我们如何去安顿一颗不安宁的灵魂。阅读《荷塘月色》,无论是中年之人,还是青年学子,都将从中感受到抚慰心灵、珍爱生命的人文关怀。

斯人已逝,斯文长存。

2002年5月初稿

2006年8月三稿

注:

①关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前人多有论及。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现境界”与“他境界”的概念,说,“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朱光潜亦有“现实界”“精神界”的说法。他在《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一文中说,一个人“如果在现实界受了挫折,不一定使人生烦闷,因为他还可以超脱现实在精神界求慰安”,并指出超脱现实的三种方法——宗教信仰、美术和保存一点孩子气。他们都充分肯定了理想世界对人类心灵健康与成长的意义。

②朱自清在1931年12月5日的日记里写道:“这两天夜里做了一些奇怪的梦。在其中的一个梦里,我被清华大学解聘,并取消了教授资格,因为我的学识不足。”1932年1月11日日记中说:“梦见我因研究精神不够而解聘。这是我第二次梦见这种事了。”1936年3月19日日记中又说:“昨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我们躲进一座如大钟寺的寺庙。在厕所偶一露面,即为冲入的学生们发现。他们缚住我的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出辞呈。”(《朱自清全集》第九卷)到三十年代,朱自清在学术上已成果颇丰,尚且如此不安,那么,入清华之初几年,其惶恐、自律自砺之心情,可以想见。

③高放《中年马克思后悔什么》,《北京日报》2005年8月22日理论周刊。

④张福霞《孤独知为何生——关于<荷塘月色>主题“再思考”的思考》,《名作欣赏》1999年第5期。





作者邮箱: taoyongwu@163.com



上一页  [1] [2] [3] 

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