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类文章阅读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类文章阅读

    04-09 12:24:54    浏览次数: 23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类文章阅读,
22.这则新闻在文体上有怎样的特点?(5分)
  答:                                                                               
                                                                                          
                                                                                       
【答案】
1.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一种现场感。
2.150年前,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香港自此离开祖国,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它终于结束了。
3.“启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
4.这则新闻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了时间顺序,显示事件的历史意义。
※  应试方法指导  ※
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实用类文本的命题,一般既要遵从“实用”的特点,同时,又要从阅读的角度出发,而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体又具有强烈的新闻性特点,所以,进行本考点的训练首先要兼顾以上三个方面。在复习迎考的策略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熟悉考纲要求,明确考查目标。考试大纲规定,对这一部分的考查内容共有三个层级能力,九项考点要求。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注意题目是怎样体现九项考点要求的,以明确命题的基本方向和考查样式,确定复习的目标、复习的重点和复习的策略。因为,这一考查内容是今年初次设置的,没有 “经验”可依靠,依据只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所以,认真深入地研究考纲是十分必要的。
二. 把握文体特征,摸清基本规律。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本,具有特殊性,它们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突出形象性,强调文学性。它们更突出的特征是,结构简单明了,语言准确鲜明,表现手法相对单一。因而,其特征和规律相对比较好把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难度小,而轻视他们,相反,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掌握其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同与不同的关键,从文体的角度来捕捉命题的信息和解题的方法。
三. 关注模拟方向,训练做题技巧。各地模拟题能给我们提供比较实在的参考载体,模拟题的方向往往能比较贴近高考题的命题方向,关注模拟题,并进行积极的训练,就是在为高考题“候脉”,就能够较大限度地培养适应高考试题的能力。
四.培养敏感触角,广泛了解现实。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实用文本,往往都是有“背景”的,它们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关注社会,留意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到这些文本的内在特质,培养敏锐的感觉,从现实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从而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  命题趋势预测  ※ 
一.  选文预测
1.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的阅读属于实用文体阅读的范畴,涉及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较为紧密,因而,应关注当前或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
社会话题,一些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人物。关于这方面的素材当是命题选文的重要关注范围。
2.由于受整体试卷结构和长度的限制,估计选文字数一般会在1000字左右。
3. 实用类文本阅读属选考内容,且是首次纳入考查范围,再加上要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系数相称,估计选文应该难度适中,不会过难或偏易,不会有较大的阅读障碍。选文内容应该是绝大部分考生都能接受和认可的,而不会冷僻、怪偏。
二.  题型预测
 1. 2007年山东省考试说明规定,此选考内容设置一个大题,共4个小题,总分值为18分。
2. 命题方式应当遵从于考试大纲关于能力层级的考查要求,考察点当在三个能力层级共九个考查点的范围之内。命题样式与必考内容中的现代文大阅读类同,均为笔答题。
3.  试题样式示例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4题。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纽约时报》1958年8月31日报道  波兰布热津卡——不知为什么,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热津卡那明媚和温煦的阳光,一行行令人赏心悦目的白杨和在大门口附近的茵茵碧草上玩耍的孩子们。
    这好象不正常得令人吃惊,如同一场噩梦一样。在布热津卡,应该永远有阳光照耀,或者说,那里应该是光明的,那里应该是一片碧绿,应该有年轻人的笑声。但是,如果说布热津卡从来不见阳光,草地枯萎衰败了,这才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恐怖的地方。
    然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到布热津卡来,这地方很可能是世界最令人心惊胆战的旅游点。他们来这里游览的原因很多——想来看一看这一切是否是真实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地方,或者只是看一看人们受害的地方来向死去的人表示悼念。
    布热津卡距著名的南部城镇奥斯威辛只有几英里之遥。奥斯威辛有居民1.2万人,位于距华沙171英里的地方,地处狭隘通道东端被称为摩拉维亚的潮湿和沼泽地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组成了精心建立起来的酷刑工厂和死亡工厂的一部分。纳粹称这个地方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现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裸着身子,被成群地赶到由哨兵和警犬守卫的毒气室处死的时候,已经有14年了。人们频繁地谈论着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传说。某些幸存者已经写了一些即便是头脑健全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回忆录。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鲁道夫·弗朗兹·费迪南德· 霍斯在被处决前,在他写的回忆录里详尽描写了大规模屠杀和对囚犯进行的活体试验。波尔斯说,在这里有400万人死亡了。
    现在,关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仅仅是由于有着不可抗拒的冲动,才想写一些有关集中营的事。这种冲动是因为出自一种不平静的感情,到集中营参观后,如果对那里的情况不置一言,不写一字,那将是对死去的人们极为痛心的不敬。
    现在,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很平静。再也听不到恐怖的尖叫声了。旅游者在最初只是默默地、匆匆地走过去,后来想起了牢房、毒气室、地牢和鞭打犯人的地方。于是,他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了。导游也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向游客指点了地方以后,就不必再说什么了。
    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都会产生一点独特的恐怖感,而且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恐惧感。有人看见在奥斯威辛重建的一个小毒气室,听人介绍这不过是最小的仿真建筑。其他人看到:在布热津卡大型毒气室的废墟上,有被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焚尸炉,废墟上盛开着雏菊。
    旅游者们呆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简直不能接受所看到的一切。目睹那钢玻璃窗后,堆得像小山似的人头发,目睹一堆堆死去的婴儿留下的鞋,还有毒气室旁边关押犯人的监狱,旅游者们一个个浑身发抖,毛骨悚然。
    一位参观者忍不住惊叫了一声,原来,她看见了女牢房,竟是6英尺宽3英尺高的笼子。导游说当时每天晚上都有5到10人被塞进笼子里过夜。导游带着大家穿过牢房,这里没有更多的东西看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类文章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