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1955年,他发起了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爱因斯坦禁核签名运动,并筹备了世界各国科学家讨论废除核武器问题的会议。发表了由各国科学家签名的《罗素—爱因斯坦禁核声明》
1958年,他组织了核裁军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他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发表申明提出强烈抗议。
1970年,他谴责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这是罗素最后一次和平的呼声。
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了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中的一面旗帜。
6、现在大家应该能解答第一小节留给我们的疑问了吧?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可是他又说: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矢志不渝。——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呼唤,可见强烈;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他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人类,希望用知识救民众于水火中。他亲身力行,希望拯救人类的苦难。可是一切都没有因他而改变。所以,虽然他个人的生活幸福如在天堂,得到了爱情,却说“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他得到了一些知识,却说只是一些、不多。
爱——博爱;他心怀大众,悲天悯人,不是为一己之利。渴望减轻这些不幸,并身体力行,那是最纯洁的激情。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7、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由此我们看出他是为什么而活着----为全人类而活。(板书:为全人类而活)
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作者是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
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可见,罗素的人生追求,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
(板书:崇高而博大)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8、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他多想再活一次,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罗素活着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
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古今中外类似罗素的名人的生存观,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
(3)名人: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从沈从文给时间“画出的肖像”到史怀哲放弃已有的成就,甘愿去非洲丛林当一名乡村医生,其中的种种让我看到一个个在生命的长河中努力寻求生命真谛的身影。
他们可以冲破种种既定的条款,做别人认为“特立独行”的事,尽管在与其他人比较时,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努力的去冲破着什么。他们可以改变上天赋予的种种不公,用顽强的意志把生命诠释,尽管目不能视,但是却并不能阻碍他们想象,当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体不允许我们跑、跳、走、越,但谁又能阻挡想飞的心呢?
他们可以鄙视已经唾手可得的成就,只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滚滚红尘抛于脑后,把功成名就踩于足下,用整个人生将“生命的意义”诠释得透彻。
如果说,初读他们的时候是感动,那么在沉下心来仔细品味后,则是深深的震撼!
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可是对于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生命却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从昆虫界的短短几分钟的生命到其他几百年的生命,时间虽各有不同,存在却是相同的。
也许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繁衍下一代,使命完成便悄然而逝了;也许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能够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所以捕杀、奔跑;也许有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维系整个生命系统的正常循环……
那么,我呢?
20岁以前的我,生命是父母呵护下茁壮成长的时期,20岁后,生命的掌控逐渐被自己所拥有,曾经想过,却因为没有寻求到什么而不了之。
现在当这些故事贯穿于一起,编写入“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篇章后,似乎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又被拾掇了。
曾想过让自己拥有不凡的学识,却因为懒惰而懈怠了时光;曾想过让自己能创造辉煌的人生,却因为怯懦而空乏了理想;曾想过让自己把人生走得丰富,却因为失败而生活得单调。
曾想过的事真的很多很多,为什么真正能够实现的却很少很少呢?
和这些不凡的人相比,我缺乏得太多,使我的生命走得如此苍白而贫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