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多壮观呀,贵州的黄果树瀑布!(2)那优美的琴声啊!令我如痴如醉。(叹号应改作逗号)
3、句子前有叹词,后面又是个感叹句,只在句末用叹号,前面的叹词后面用逗号。
例: 啊,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
4、使用"!!"及"!!!"“?!”这样的叹号连用形式要注意得体,不要滥用,要使用半角标点,让它们挨在一起。
例:(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要揭露!要控诉!!要以死作最后的抗争!!! (语气强烈的感叹)
(2)"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 (感情强烈的反问句)
(3)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 (带有惊异色彩的疑问和感叹)
像上面问号和叹号并用的形式,因为问多于叹,所以建议采用"?!"式,而不采用"!?"式。
5、局部引用的语言单位,其所引的内容一般不用标点,但如果是感叹号,则可保留,这一点和问号一样。
例:(1)他刚走到胡同口,突然听到“啊呀!”一声大叫。(2)行家一搭眼就愣住了,不由得脱口说了一个“好!”(3)他刚进门就看到一则标语:“将积累进行到底!”
特别注意:
◆引文末尾处用的是问号或叹号的句子,无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应把问号和叹号放在后引号内。
如: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引文中间的问号或叹号,应把符号去掉。
如: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那里来?”的初步确认。(引用中的问号必须将去掉,因为引用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已经失去了问句的特点。而例1是现场发生的事实,不在是引用文章内容,二者不一样的)
6. 避免滥用叹号。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不用叹号。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就用叹号。
例:(1)看到这里,他愤怒得浑身热血直往上涌!(叹号应改作句号)
(2)他在讲话中首先表示向教卫系统全体党员,特别是向我们的老前辈、老党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同志的敬礼!(叹号应改作句号)
随机训练: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B.随着想象的丰富与贫乏,红叶都会在脑海中幻化——简单的,幻化为猎猎红旗、熊熊烈火,复杂的,幻化为灿灿霞光、勃勃杜鹃。
C.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那里来?”的初步确认。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五、病句天天析——注意否定词
探析角度:注意句中的否定词
储备知识:否定词的常识。核心否定词有“不”“没”等。反问句相当于一层肯否。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 ”否认””怀疑””幸免””难免““切忌““忌”“避免”“缺乏”“杜绝”“忘”等词。特殊否定意味词语:否则、无时无刻不。
集群例析突破:
1组、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1)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 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2)、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滥用否定,表意相反,应把“不”去掉。)
(3)、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
(4)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就是“禁忌”,动词含有未定意味。后边再加一个否定词“不可”就是肯定意味,“睡前可以恼怒”。分析本题时,可用增删“不可”的方法进行。)
(5).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删去“没”,意为不及格,添增“没”,意义相反,表示“及格”,这个意思是很清楚明确的。)
(6)、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否则"意为"如果不这样",常用在假设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以否定前一分句内容为条件而虚拟的结果。"否则"就是"如果不三思而行",因此,后面不能再接"贸然行事",改法有两种:(1)删除"贸然行事";(2)将"否则"改为"如果"。)
(7)我怀着恐惧的心情,担心灾难会不会降落到姑妈头上。(“担心”“不会”,不合逻辑)
(8)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XX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误用了双重否定。"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改为"再次"。0
2组、
(1)汉语言学者难道不能不做到,无论这世界多么让人沮丧,既不悲观自弃,也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领域么?(“难道不能不做到”多重否定用错,意思说反了。)
(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辨析病句时,遇到反问句要格外留心,反复推敲,很有可能表达与原意正好相反。句中“否认”“不”是双重否定,表肯定的意义。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与原意正好相反。)
(3)、我们班在数学竞赛中获集体第一名,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班四十八位同学不高兴呢?(句中有两个否定词“不”,又加上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计有了三次否定,意思是否定的就是不高兴,与原意正好相反。两个“不”字要删去一个。)
3、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拙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的多?(本句要特别注意整句意识,从”岂不”开始看到最后,就会知道“更”前多了“不’)
4、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句中共有三个否定词,但实质上是两个否定词。“无时无刻”是“没有一时一刻”的意思。全句表达成肯定的意思,正好与原意相反。比如,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无时无刻不在”是“时时刻刻在”的意思,句子表意正确无误。)
探究总结:一定要注意句中否定性的词语。
在考题中,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必须引起重视。
否定词方面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多重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带有否定意义的动词连用造成表意相反、位置不当。对此,可从句末的否定词依次往前推断,一看否定词的个数;二看有无暗否定词;三看句子的语气(是不是反问),看推断结果与语句表意是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