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问中问号的用法应当明确
湖北安陆二中 李亚洲
湖北省孝感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标点符号题A项(实例见后)中问号的用法在老师们中引发了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还是”前的几个选择项后是使用逗号还是使用问号。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使用问号是正确的。从考生实际答题情况看,绝大部分考生认为使用问号是错的。阅卷后统计该标点符号题难度值p为0.07,是所有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笔者在此,亦想就本题生发开去,谈谈自己对选择问的一些了解和看法。
一、“国标”具有模糊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后附有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其中关于问号的用法是这样规定的:
4.2问号
4.2.1问号的形式为“?”。
4.2.2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例如:
a)你见过金丝猴吗?
b)他叫什么名字?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例如:
a)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从上述规定看,“国标”规定的只是些大原则,太模糊了。只是举了个选择问的例子,无详细的用法指导,根本解决不了选择问中问号的实际使用问题。
二、“资料”表述亦不具有可操作性
关于选择问中问号的用法,笔者查阅了相关网站和手中的书籍资料,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人教网(来源: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study/jszy/bdfhyf/wh/200705/t20070528_395589.htm)
选择问句是提出几种可能,让人从中作出选择,每种可能构成一个选择项。选择问句全句末尾要用问号,中间各选择项后面要不要用点号,用什么点号,要根据具体情形来定。如果选择问句本身不长,选择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句中选择项之间就不用点号。例如:“你是吃食堂还是自己做饭?”
如果选择项之间有停顿,选择项之间一般用逗号不用问号,全句末尾才用问号。例如:“是节省点钱坐火车呢,还是为争取时间坐飞机?”
但如果为了强调,罗列较多的选择项,每一项又显得较有独立性,那么每项之后也可以都用问号。例如:“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下面一例各选择项之间都用问号更适宜:“这是什么?新式武器试验场,国防设施的伪装,中国人修筑的马奇诺防线,抑或又一条长城?他们愕然了。”例中的三个逗号都宜改成问号。
摘自《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语文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2、《语文建设》2004年7-8期合刊第80页上有“标点符号用法回答”,其第二条“选择问句怎样用问号?”是这么解说的:
答:一般的情况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例如:
(1)是那个年代更适合我们,还是我们在那个年龄上更快乐?(《为卡尔文疯狂》第44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如果选择项比较短,选择项之间的停顿也比较短甚至没有停顿,选择项之间也可以不用逗号,只在句末用问号。例如:
(1)你是走还是留?
(2)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
如果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可以在每个选择项后都用问号,这时几个选择项构成一个句群。例如:
(1)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鲁迅《狂人日记》)
以上分别来自网络和报刊的解说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参照的标准。但对于选择问到底是判为选择问句还是选择问句群,其区分原则没能说清楚。《语文建设》上“如果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的说法太笼统,无异于说把选择问判为选择问句还是选择问句群,悉听尊便,这不免太自由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难道说只要使用者认为有必要强调“每个选择项的独立性”的话就都可以用问号么?那样的话,不是把选择问句与选择问句群混为一谈了吗?这样的解说对语用实践作用不大,也很难让人有信心明确判别用例的对错。
三、学界争论不休也不明
关于选择问,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首先是标点上的争议。认为前一个分句当使用逗号,别误用为问号的有:黎锦熙、吕叔湘、朱德熙、王灿龙、丁声树、黄伯荣、廖序东等;认为前一个分句可用逗号,也可用问号的有:王鹤正、邵敬敏等。
其次是归属上的争议。同是承认各选择肢后均可使用问号,但应归入选择问句,还是归入选择问句群,有不同的意见和做法。主张归入选择问句的有:胡裕树、邵敬敏、冯春田、丁力等;主张归入选择句群的有:邢福义等;摇摆不定的有:俞光中、植田均等。
值得一提的是邢福义,他主张把选择问句和选择问句群区分开来。他的《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上有这么一段话:
凡是选择问句群,第一问都能独自站立,即在删除后边的问话之后能够独立成为一个句子。如:A?B?C?(句群)→A?(一个独立的问句)。换一个角度看,“A(?)和“B?”连用,如果“A”不是一个问句(没有作为一个问句的语表形式),或者“A?”不能脱离后边的问句“B?”而独自成为一个问句,那么,连用的“A(?)一B?”一般构成复句,而不构成句群。
在这里尽管邢先生不是专门来谈选择问中如何使用问号的问题,但事实上却讲明了问号使用的原则。即不管选择项有多少,只有在前选择项本身客观上具有独立性,能不依赖后选择项而‘独自站立”成为一个独立的问句(最简便有效的判别方法就是将后选择项去掉,看它还能否成句)的前提下,它后面才可以用问号,否则就不能用问号。可见,选择问中问号的使用不是自由的,而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前选择项本身客观上具有独立性的条件下,使用者才有用与不用问号的权力,用是为了强调其独立性,不用则不强调其独立性;而前选择项本身客观上不具有独立性的话,其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问号。哪怕使用者主观上再怎么迫切地要突出其独立性也不行,因为它事实上根本就独立不了,根本就没有独立成句的语表形式,而必须依赖后选择项才能站立。邢先生还将选择问句群的形式概括为四类:“一吗一吗”问(A吗?或者B吗?)、“一吗一呢”问(A吗?还是B呢?)、“一呢一呢”问(A呢?或者B呢?)、“一呢一吗”问(A呢?或者B吗?)。刑先生认为,“一呢一呢”选择问句群有两种组合情况:①正反选择问句+正反选择问句,②列项选择问句+正反选择问句。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选择项本身是正反选择问或列项选择问才能保证其独立性。所以,凡是选择项本身不是正反选择问或列项选择问的,就构不成真“一呢一呢”式选择问句群,而只能构成选择复句。
依据他的界定,上述人教网文中的一个例句“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中的问号用法就有问题了。第一个问句“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既不是正反选择问,也不是列项选择问,因此不能“独自站立”,故而只能在句末用问号,前面的选择项后则只能用逗号。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你是把我给他呢?还是把我们俩一齐赶出去?(老舍《骆驼祥子》)
按刑先生的观点,“你是把我给他呢?”虽然有问号,但却不是个独立的句子,无论形式和语义都不自足。我们当然不能把这个例子看成是选择问句群。那么,按理应该把“呢”后的问号改为逗号,但结合语境,也不妥!此话的语境是:老头子要赶走祥子,看来是动真格的,这下虎妞急了,她赶忙上阵,冲着父亲嚷道:“我有了,祥子的!”接着说出上引的这一句。若改成逗号,虎妞强逼着父亲抉择的胁迫口气就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可见这种用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四、几个相似例句的比较
例1:谁来代言北京奥运?孙悟空?大熊猫?藏羚羊?还是丹顶鹤?这个全国人民猜了几年的问题,在4天后,也就是北京奥运倒计时整整1000天的时候,将要水落石出了。(2006年省级示范校模拟题)
例2:究竟是什么拖住了他?无字碑?大雁塔?还是秦代兵马佣?(杨贵云《胰南的玉,中国的最》,引自邢福义《汉语语法学》1996年11月版第4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