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在作文教学与诗歌中的作用
廉江市第三中学 柳丹
关键词:诵读 作文教学 诗歌教学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可以重塑我们的灵魂。“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读书可以使人明智灵秀,聪慧过人,体现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古人亦有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诵读可以让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进而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感触万物、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语文以语言和文字为基础,确实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识记字音、字形;通过诵读去感悟语感,领悟语言文字的音韵美;通过诵读使得自身能寄情于文学的国度,畅游文学的天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诵读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才思枯竭,对写作产生一种畏惧感,写作往往是靠临时“挤”出来的,结果所写的文章也就自然干瘪无味。语言缺乏美感,每每大段记叙,有如流水账一般,冗长又无味。我觉得这恐怕与学生读书少有密切的关系,读书少,胸无点墨,对语言的审美感也缺乏,储存在头脑中的素材自然也就寥寥无几,因此在写作时难写出优美的语句。
然而,广泛的诵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使得他们的作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文字表达上都稍胜一筹,在写作时能够轻松自如,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
基于阅读在写作中的重大作用,在作文课上反复的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有关古今中外的故事、评论材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扩大素材的容量;也可在诵读中体味优秀文段的语言的美感。
其次,在作文评议课中,收集一些历年的高考高分作文,让学生集体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并且通过小组活动,对高分作文进行鉴赏分析,探讨其经典段落和优秀语句的亮点所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作文的鉴赏能力,认识到自身的差距。
再者,每次作文训练后,将其中的优秀作文粘贴在教室后墙上,以便学生课余时间诵读和探讨。这些佳作出于同学之手,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能促使他们积极的阅读,诵读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便于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二、诗词教学与诵读密不可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诗歌阅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深厚的知识底蕴。在诗词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更应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诗词的音韵美,通晓诗词大意。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如在一次公开课中,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诵读诗歌。周邦彦的《苏幕遮》,是古代诗歌鉴赏第三单元的课文,其单元导读的要求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此课的重心我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诵读因声求气,领悟诗歌的音韵美;二是通过赏析探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在课堂上,先让一学生诵读,找寻体现诗词音韵美的方面,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结合语感,很容易判断出美感所在,包括压韵和诗词诵读过程中的节拍。
但是,诵读并不仅仅是领悟音节的美感,它还需要我们读者通过颂读来置身诗境,把握整首诗词的内容和词人的情感。这首词上阕的景是清新明快的,鸟雀的活泼可爱,荷花的妩媚多姿,总体画面的美感,在诵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出明快清新之感。而下阕,词人由荷花引发出游子的思乡情怀,情感由欢快转为悲伤,那么在诵读时也应由上阕的轻快转为低沉,这样才能读出这首词本身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