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练习,
《词七首》《虞美人》 《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 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 诗文解析:
(一)《虞美人》李煜
1. 作家作品: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以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
2. 词作简析:
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过的月夜。
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
“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
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3. 重点难点讲析:
(1)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如何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二)《雨霖铃》柳永
1. 作家作品: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朴素清丽,音律谐调。
《雨霖铃》为唐教坊曲名。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2. 词作简析: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开头三句写别时景,地点,节序。“都门”两句,写词人矛盾心情。“执手”两句,写恋人的眷念之情,难舍难分。“念去去”三句,写远别相见无期,离愁之深。
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开头两句,陈述离别情,点明主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后四句,写离愁之深,令人神伤,无穷意味。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3. 重点难点分析:
(1)《雨霖铃》写别离之情,始终与写景交织,且有白描而传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寒蝉雨歇,长亭送别,作者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就在此时,阵阵骤雨,刚刚停歇,心上人即将天各一方,这时节,动人愁思将如何抒发出来呢?
(2)烟波暮霭,写船开时的景,千里烟波,愁云弥漫,遥望远天,暮霭沉沉,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情景呢?
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3)《雨霖铃》有哪些语脉暗接处?
“冷落清秋节”——暗接“寒蝉凄切”四字。不仅时令契合、氛围情调上也一致。
“晓风残月”——其“晓”暗承“对长亭晚”的“晚”。暮霭中分别,晚雾里醒来,船行一夜而人隔千里,能不伤怀?
“兰舟催发”——呼应“骤雨初歇”;暴雨已停,天已放晴,所以舟要“催发”了。
“更与何人说”——暗接上片“无语”;此刻执手相看,尚可倾诉衷肠,然而却“无语凝噎”,能言时不言;他日天各一方,欲言却无人可言,更显愁肠百结。
从整篇看,上片实写别时难舍之情,下片虚想别后相思之苦。由实生虚,顺理成章;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作者作品: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2. 诗作简析:
上片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的自然结合。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称道,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 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希抒情。
(5)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下片前六句,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6)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而且得罪被贬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7)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应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响应首三句。
4. 思想感情:
词作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模拟试题】[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