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A项中的“开始”不确切; D项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B项中“最早” 有待考证而且仅是表面现象;从商标中读出的准确历史信息是C项。
4、考点四: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学法指要: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实行,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都应搞清楚。要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思维开放线 (1)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2)原因: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同时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古代封建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以维护封建统治。
(2)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对于抑商要具体分析: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时再抵制商业发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这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落伍的历史原因之一。
案例拓展园: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
C 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
D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衰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限制人民的自由,明清时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
高考经典感悟
例1(20xx年•全国)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市的界限,而且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而这些在唐朝是有严格规定的,排除含③的选项。
例2 (20xx年,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请回答:
(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朝代。
(2)从图二、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1)长安,唐代。(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频繁。
解析 (1)抓住图中大明宫建筑和坊、市分开的布局等特征,可判断图一中的城市为唐都长安;(2)抓住商业活动变化这个中心回答问题。图二、三及文字材料反映出的重要信息有:夜市、晓市——突破时间限制;随处所见的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鱼市――专门市场;整体信息——商业活动繁盛。
同步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商周以来,我国古代商业得到了不断发展。请回答l~2题。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
A.政局稳定 B.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C.城市的兴起 D.出现许多商品市场
2.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条件有( )
①政治统一 ②大运河开通 ③白银普遍流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货币是商业活动的手段和见证。请回答3~4题。
3.右图说明了( )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商业的高度发展
4.明朝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时期是其根本原因
B.白银充足是其重要条件
C.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汉唐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请回答5~6题。
5.汉代贯穿亚欧大陆的东西交通线的起止点是( )
A.长安 罗马 B.长安 西域
C.广州 天竺 D.广州 大食
6.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由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的因素有( )①外贸对象的变化 ②战乱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经济思想。请回答7~8题。
7.重农抑商的思想形成于(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8.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 )
①重征商税 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④限制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