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实践中,品味、感悟、欣赏,通过学习读小说学会读书。本文写于1921年,是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迁居的见闻和感受,写出故乡人物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痛,字里行间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表现了作者那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深沉悲哀。这部作品情节单纯,文笔质朴无华,只以精练的生活片段来叙述,但在文中却富有抒情诗一样的韵律和哲理。本文还突出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和动作等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说语言简洁、传神而富有个性,三言两语之中尽现景物神韵,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典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感知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的。
3、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品、析来思考、感悟本文的语言、构思、情感和人生及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小说人物命运注入深切同情和关怀,深刻认识造成人物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
2、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3、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人生实际,从文中人物、社会现象中悟出自身的感受、教益及反思。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感知、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3、感知、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学具:字典 词典
教具:多媒体课件(故乡图片,作者图片及介绍等)
补充材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写作背景:《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小说。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我们当中有许多人的故乡在农村,包括我,对故乡,我们有许多的怀念和思考。八十多年前,文学家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同走进他的小说《故乡》。
组织学生了解鲁迅,回忆已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他们所了解的鲁迅及作品。
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已己》。
学生观看对鲁迅的介绍,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温故知新。
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二、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课前预习,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写“我”的故乡之行的?
3、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
结合预习,探究交流。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3、找出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
把握全文基本内容,理清作品情节结构。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deyou8.com网 www.deyou8.com]自主探究,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
精读品析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