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某人力资源网公布的年度员工敬业调查显示,被认为最不敬业的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一代”。心理专家发现,“80一代”不敬业很多是由于心理上的“情感饥渴”所致。
“80一代”为何倦怠第一份工作?
北京志诚职业生涯咨询公司的高级心理顾问胡健生博士分析说,“80一代”已经是比较纯粹的独生子女了。他们成长时,社会上的教育观念已经在倡导“鼓励式”、“表扬式”教育了。上学阶段,哪怕是成绩不好了,会有人去鼓励他们发掘自己其他特长,以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动力。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观,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对待的。他们确实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虽然成就感和认同感在马斯洛理论中是人的基本需求,但“80一代”表现得更强烈和突出。
但是工作单位毕竟要靠业绩说话,单位领导也往往不会从体贴你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你的业绩。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使“80一代”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力翁效应”在起作用。在国内就被表述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并不是说领导意志有多么强大,而是说期望对于人的行为能产生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能使人干的更好,而消极的期望,对方也能感觉到并产生负面影响。
工作不适合只是心理不满意的外在表现相对于“80一代”成长中,外界鼓励和表扬带来的“积极期望”而言,单位里给予个人的关注就少多了。这并非单位不重视员工,给他消极期望,而是“80一代”内心感到了落差———“积极期望”的锐减———原来属于你的鼓励和认可是一桶水,现在只有一杯水了。这让“80一代”感到不受关注,以至于“被忽视”、“不被尊重”,最后觉得“自我价值不能实现”。这就造成了他们很实际的“情感饥渴”。
在很多案例里,很多孩子并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这种心理需求,只是觉得没有成就感,进而觉得工作不适合自己,所以产生工作倦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还不是常说的那种对工作期待过高,高不成低不就造成的。说到底还是人性化教育和工业化时代人的异化造成的。浅言之,人得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域值。因为这种产业结构是不可能像教育时代提供那么多对于内心的关注的。
心理高度导致"跳蚤人生"
胡健生博士分析说,“心理高度”导致频繁跳槽和考研在求职过程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心理定势使人们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80一代”的频繁跳槽和偏执考研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去这家公司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其实罩在他们头上的“盖子”不是单位造成的,而恰恰来自于他们内心。
对于认可的高度期待让他们总也意识不到真正问题所在,还产生了对于就业的恐惧感,也就只能“跳”到丧失信心,无所适从。而考研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逃避心理在作祟,因为不清楚真正问题所在,考研也没有目标,仍然没有动力去学习。即时考上,毕业后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80一代”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好心理落差的问题
当然,单位也必须意识到“80一代”的特点,调整应对策略,毕竟以后“80后”员工会越来越多。但“80一代”也必须要知道自己根本问题所在。人生毕竟有两个坐标:一个是自己需要的,一个是社会需要的。这两点结合好了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相关链接:名词解释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的热情感动了自己雕刻的少女像,少女变为真人,嫁给了他。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测试看到,由于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他就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术界也叫“罗森塔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