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11-14 22:54:44    浏览次数: 566次    栏目: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deyou8.com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快放假了,却忽然忙了起来。没完没了的资料要整理,没完没了的作业要批,连周末都被占用了。唉,黎明前的黑暗。
   还好,总算看到曙光了。想想将近两月的假期,心里充满了阳光。以下是本学期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这学期我教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工作量一下增加了不少,但我还是能够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再如本册《图形美----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同时结合学生对旋转的初步认识,我出示了一个风车,转动风车,同时提出问题:
师:观察一下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生:旋转。
师:关于旋转,你知道哪些知识?
生1:摇动手臂做旋转运动,旋转是这么运动的。
生2:旋转围绕一个固定的点。
……
师: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其中很多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旋转得到的。(出示一些较复杂图案),学生欣赏后提出:“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出这么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索性学习。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这一环节从学生最熟悉的钟表入手。出示钟表:
师:引导学生观察钟表。“钟表上哪些部件在动?”
生:指针。
师:怎样运动?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生:回答问题,并伸出手指模仿时针的转动进一步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指针是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旋转,和指针旋转方向相同是顺时针旋转,和指针旋转方向相反是逆时针旋转。在探索中,通过演示分针从12指向3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明确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度数。
教学效果:这个环节的设计把复杂的图形的旋转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线的旋转,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旋转的全过程,并通过肢体语言的描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不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巩固新知,游戏练习:
师:用我们准备的半圆形学具,你能在方格纸上运用我们掌握的旋转知识做一个风车吗?
生:操作。交流制作方法、演示制作过程。
师:出示:通过不同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谁能用旋转的知识,设计一个问题,和大家一起研究?
生:设计、提出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会描述旋转过程后,再次出示上课伊始学生感兴趣的风车,通过学生准备好的半圆形学具,在方格纸上操作,体会风车到底是怎样得来的?使一个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学效果:无论是制作风车图案,还是观察三组图形,都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因此,此环节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出现了课堂的二次高潮。通过以上的环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巩固了所学新知。
(四)观察欣赏,创新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了数形结合:
1、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镜子中的数学”中的镜子,“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3、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本册中第三单元《团体操表演-----因数和倍数》中,利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和公倍数。
案例回顾:
一、     情境引入:由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引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很多地方存在“重复”。为“集合”埋入伏笔。
二、活动一:抢椅子游戏。2个人2把椅子,不能分出胜负,怎么办?
生:可撤一把椅子或加一个人。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
活动二:闯关。4个学生选出一个人参加刚才的游戏。
活动三:3个人,两把椅子抢椅子。
师:刚才共有4+3=7人参加游戏。站起来。为什么只有6个人?
生解释:因为有一个人是重复的,提出重点“重复“。
用呼拉圈来表示这件事。这就是集合思想。
三、     判断哪件事用到了集合思想。
男生16人,三好生11人。用呼拉圈表示几种可能性。
四、实际应用。在因数和位数的学习中,特别严重是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习中。学生每人一张练习2和5的倍数的练习。
 三、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本册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四、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 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