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历史教学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11-14 22:53:46    浏览次数: 370次    栏目:历史教学设计

标签:历史教学设计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国民政府发起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措施和结果。
  参考答案:背景:国民政府统治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战连年不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本的军事侵略不断深入,社会危机及民族危机十分严重。
  目的:加强国民经济建设,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措施:有计划地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工业、交通等事业,并进行财政改革。
  结果:对工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开放型作业
  小论文:关于“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
  观点:1.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税源,解决其财政问题,而且又是在全国人民反帝斗争推动下的一个被动结果,因此具有欺骗性,国民党政权关心的是获得利益,而主权问题是次要的。其最终结果也就差强人意,没有质的进步。
  2.“改订新约运动”是在当时国际环境和国家实力情况下国民政府在收回国家利权方面能够采取的唯一可行办法。通过外交努力,争得一定的国家权利,对处于半殖民地的大而孱弱的中国来说,已属不易,我们不宜苛求南京国民政府在这方面行为的彻底性。
  操作步骤:第一步:就如何认识“改订新约运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学生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结束讨论。
  第二步:将具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编为若干写作小组,要求每一小组完成一篇小论文,小组数及论文篇数以5~7个(篇)为宜。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
  第三步:组织学生上讲台宣读论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点评、总结时应就学生论述问题的角度、论证的严密、完整性进行剖析,最终为全体学生展示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即评述论证的过程,而不应对学生所持观点的正确性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经济政策
  (1)整顿税务:关税、盐税、统税、新税
  (2)控制金融: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3)改革币制:“法币”、1935
  (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农业、交通运输
  2.经济特点
  (1)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原因(三方面)、特点:轻工业
  (2)官僚资本膨胀原因、影响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1.原因:反帝、税源
  2.内容: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
  3.结果:进步性、局限性
  
  ●备课资料
  1.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的背景
  晚清的关税行政日趋庞杂、紊乱,到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更为严重。当时的海关,是在英国控制下、由外籍税务司管理的国际官厅,和列强的债权利益结合在一起,是各国驻华使馆的附属物。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常关,根据《辛丑各国和约》的规定,通商口岸50里内归海关管理的为“五内常关”;50里外不归海关管理的一律称“五外常关”。五外常关名义上归中央政府管理,实则为各割据军阀或地方势力所控制,征税税款不上解。1926年,国民政府在对进口货征收二五附加税的同时,在中国银行海关收税处内设立了二五税局,各地割据势力也纷纷开设内地税局,这些税局都是各自为政。至于厘金,更是“变本加厉,节节设卡,物物抽税”。
  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各地关局横征暴敛,极为腐败,“综合其事,实不外苟征重征两项”。关务署虽严令“该管各分关局卡,务必严加约束。如查有苛征重征弊端,应即分别究治,不得稍为纵容。致贻失察之咎”,但“苛征重征”现象有禁无止。
  这种庞杂、凌乱、腐败的情况,如不实施关税行政改革,不可能根本改变,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因此难期好转。
  ——《南京政府的关税行政改革》,陈诗启,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关于官僚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之比较
  国家垄断资本有以下三个特征:(1)资本来自政府,并由政府官员经营;(2)对国民经济的某一方面具有垄断性;(3)对广大人民具有压迫性。
  官僚资本具有另外三个特性:(1)资本不是来自政府,而来自官僚的私人投资;(2)经营权也掌握在某个或某些官僚手中;(3)掌握这种资本的官僚,利用手中权力操纵某一部门,投机倒把、损公利私、中饱私囊。
  ——《十余年来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原因研究综述》,文松,载《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
  3.关于币制改革的原因及情况
  (1)白银外流及其对中国财政金融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相继恢复了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加上技术更新导致白银产量大量增加,世界上出现了金(价)涨银(价)落的现象。为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过3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将不出售1934~1937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但是,1934年6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它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购银法》造成了国际银价的反涨,从19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涨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涨至0.81美元。其结果正如中国银行家和经济学者所预料的那样,作为中国通货的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银根吃紧,市场萧条,商家纷纷破产。《购银法》所造成的国际银价反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而正是这场危机促使中国下决心加速推行其酝酿已久的币制改革计划,放弃银本位,建立起现代的、容易管理的货币制度。
  ——《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任东来,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关于币制改革
  中国的币制改革酝酿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当时世界上金(价)涨银(价)落,中国作为银本位大国,其对外贸易因此大量入超。1929年,中国财政部邀请美国专家甘末尔一行来华,帮助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计划逐步过渡到金本位。但这一计划因为世界经济危机,银价进一步下跌,以及九一八事变等原因未能实现。不过,中国政府在1933年4月宣布“废两改元”,成功地完成了银本位币制的统一。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在英国经济顾问的帮助下,实行币制改革。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的《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规定:从11月4日起,将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次年2月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现金,违者全数没收;所有银币、白银一律交由指定银行兑换法币,以三个月为期限,实行白银国有。这次币制改革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完成对全国金融垄断的一个决定性步骤。从此,四大家族把全国的白银搜刮到自己手中,达到了垄断中国货币的目的。法币政策的实施,对于统一全国货币、防止白银外流,促进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后国民政府为缓和财政上的困境而滥发纸币,以此来掠夺人民财富,并导致物价飞涨,法币的信用完全丧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