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1.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并会书写钠分别与水、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说出铝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铝的还原性,铝与碱的反应;认识铝单质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的不同,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认识铁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 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 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4) 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5)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胜、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6) 初步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2) 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 在归纳金属钠、铝的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4)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5) 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反思、讨论和概括等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的严谨科学态度,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 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 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通过金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认识金属在生产、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知识之一。金属钠是最典型的活泼金属,学好它的性质对其它活泼金属的学习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钠的性质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本节课学习所涉及的一些方法如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所以方法教育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教学难点:钠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科学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从内容上看:“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三章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的知识内容可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等。
从知识体系来看:它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组成。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掌握主要通过实验、图片、探究、讨论等途径获得,通过对比,钠、铝、铁等金属的性质实验,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典型金属的性质,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看: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渗透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自己的体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学时安排
计划安排3学时。金属与非金属、与水的反应;金属与酸碱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这三个教学单元相互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具体的教学整体思路与教学流程图如下: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复习初中化学中经叔的有关知识,做好与新课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