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物理教学高中物理高中物理实验高中物理教学与衔接的研究与思考

高中物理教学与衔接的研究与思考

    11-14 22:52:05    浏览次数: 272次    栏目:高中物理实验

标签:高中物理实验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物理教学与衔接的研究与思考,

       有不少高一新生入学时物理成绩比较好,但学习高中物理却比较困难,学习成绩一直下降,甚至到了学不进去的地步。这与教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研究不够,学生没有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没有调整好思维方式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是物理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形成的原因

     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初中物理比较感兴趣,但学习高中物理提不起兴趣。他们认为高中物理太抽象,老师讲的例题听明白了,但自己做题就不会了。

(2)在进入高中前就听高一年级的同学讲“高中物理难学”,从而形成学习物理心理障碍。

(3)学习方法仍采用初中背定义、套公式,不善于分析。

(4)认为高中物理概念、定理、定律难以理解。

(5)高一贪玩,主观努力程度不够,放松了学习,导致物理学习跟不上。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初中教材以观察与思考、实验为主,配以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阅读材料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高中教材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并配有阅读、思考、练习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初中教材对物理现象一般只做定性说明,有时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而高中教材对物理现象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内容和形式上的梯度跨越太大,学生不适应。初中教材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而高中教材则相对抽象、复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例如,从“标量”到“矢量”、从“速度”到“加速度”、从“变化量”到“变化率”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初中物理的规律少,而且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做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比较简单。高中物理的规律往往涉及到多个变量,数学表达式比较复杂,还要经常用图像来描述,并且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像中,特别强调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对数学运用、数学物理结合、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突然提高了很多。

     从物理方法上讲,初中物理主要是围绕观察实验、深入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总结一般是从某一现象、实际生活经验中得出,直接而简单,实验方法也不复杂。高中物理较多的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客观现象等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出概念、规律。这些概念、规律不再是直接形象,有些甚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悖”。比如,人走路时摩擦力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同、马拉车时马对车的拉力并不比车对马的拉力大等等。

     2.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

     首先,教师对初、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差异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教学要求过分统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课堂教学采用注入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淡化。为了应考,课堂上教师大量讲题,课后学生大量做题,把学习物理的过程化为“课堂听讲题,课后去做题,考试就答题”的题海模式,缺乏对物理学应有魅力的体味和认识。第三,初中教师受知识面和水平的限制,缺乏对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教死书,没有重视知识的渗透和方法的引导,对某些知识和方法过分强化,使学生的学习在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太重,不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3.学生的思维方式不适应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初中生(年龄在14-16岁)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生(年龄17—19岁)属于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并且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和独立性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高中生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但是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变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刚刚升入高中后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不善于推理和判断,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习惯于套公式,照葫芦画瓢,不会联想,特别缺乏归纳演绎的能力。

     4.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

     在初中,学生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学习方法以记忆、模仿为主。而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不少学生上了高中后,仍然采用初中的方法,自然就会感到高中物理难学。

     5.学生的主观努力不够

经过紧张的中考升入高中后,学生中普遍存在思想上放松的现象,加上高中物理第一章“力”,学生觉得绝大部分内容在初中都学了,也会造成不求甚解,思想麻痹。

     二、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1.重视绪论课教学

     绪论课如同电视连续剧的片头,片头中常把全剧中一些精彩的镜头迅速地浏览一遍,虽然是支离破碎但却是绚丽多彩,往往能一下子把观众吸引住。所以,上好绪论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上好绪论课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实验:一类是初中从未接触过,高中也不再做的;另一类是以后课程中会再现的。例如“锥体爬坡”实验。学生看到锥体从“低”处逐渐向“高”处滚去,感到不可思议,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教师反复启发引导由学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并用较为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告诉学生,这就是学物理。物理,物理,要见物思理。

     要讲理就要注意观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的作用是巨大的。

     2.研究教材,找准教学衔接点

     高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初、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差别和内在联系,找准教学衔接点,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引导,设计最近发展区问题使学生顺利由初中掌握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3.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一是从新旧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入。例如,在讲“圆周运动向心力分析”一节时,老师给学生表演一个杂技节目“水流星”,学生看到,当杯口朝下时水也流不出来,就会产生疑问,这时问学生:为什么?二是举例类比,将一些物理知识间共性的东西归纳起来,突出它们的共性,借助已熟悉的物理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的物理问题。三是利用电教媒体,如录像、投影、多媒体等,将一些抽象的、微观的、复杂的、高速的问题,清晰、完整地呈现或模拟出来,借以创设情境。四是根据教材内容编选有关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加深印象,提高兴趣。例如,讲“共振”时,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寺庙里的和尚发现,每到傍晚时挂在墙上的锣就响起来。起初,和尚认为有人敲击致响,但观察几天都没有人敲击,他认为可能是神灵作怪,吓得整天烧香求拜。后来,一智者帮他解开了谜底。原来,在离寺庙几里远处一个村庄,每到傍晚时敲钟收工,由于钟的振动频率与寺庙墙上锣的固有频率相同,而使锣产生共振。五是联系生活实际,联系高新技术,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理论在实际中应用的成就感,感受到所学的是实实在在的“物”理,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公式和数学符号游戏等等。

     4.注重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教给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调整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强化,使之养成习惯。如初中物理中密度公式ρ=m/V,应用时仅是i个物理量之间的变换,已知两个物理量,可以求出第三个,且三者是标量关系。而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F=ma,也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三者是矢量关系,在应用时公式中的F指合外力,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要掌握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也要掌握方法;a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列方程时还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统一,有时为了使求解简化还需要将加速度分解或将某些力分解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