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师说》同步素材——韩愈:「文人之雄」、理学的先驱者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文人之雄」、理学的先驱者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978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文人之雄」、理学的先驱者,
  在韩愈以前一般人所写的文体,大都注重辞赋及骈体文,文体呆板,多拘偶对,使作者的思想受到束缚,而且文格绮艳,陈陈相因。韩愈起来倡为「古文」,解除束缚,恢复自由,改极呆板的骈文,为较活泼的散文,表面看来是「复古」,实际是一种「革命」。由于韩愈不愿迎合流俗,所以受尽别人的非笑。韩愈认为作文「若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见答刘正夫书)。故豪杰非常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见伯夷颂),不肯随俗浮沉,以邀一时之誉。宁愿寂寞当时,但求流名于后世。
  韩愈虽好读古书,学古人,但不为古书所迷,更不让古人牵着他的鼻子走。能「卓然不丐于古而一出诸己」(宋景文语),能尽力躲开陈陈相因的滥调,能温故而知新,更能融古而创新。他谏佛骨之对人主的忠心,是人臣中少有的;他趋贼营宣抚王廷凑的勇敢,也是同僚中少有的。他讲一般人所不敢讲的话,作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事,特立独行,信道守道,确已达到「举世非之而不惑」的境地。

以道弘文、以文贯道

  韩愈在所着「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叫做仁;做事合宜叫做义;照着仁义做叫去做道;修养自己的天性圆满,无求于人叫做德。他又指出:他所讲的道德,是合仁义来一起说的。也可以说韩愈所言之道,是仁义,是修己以安百姓,是不离乎人伦日用之间的。进一步讲:韩愈所讲的道,就修养说,则是正心诚意,以至修齐治平;就人生说,则是纲纪伦常,养生送死;就政治说,则是礼乐刑政,风俗教化;这就是孔子所讲「道不远人」(中庸第十三章)的意思。
  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一文中曾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全集二十二卷)韩愈的意思是说:他是因为好古道而为古文,并不是为古文而后好古道。这乃是「以道弘文」的意思;也就是「诚于中则形于外」,道盛则气盛,气盛则文昌的意思。
  韩愈的女婿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这不仅是说文章的好坏与入道的深浅有密切的关系,而是说「文」与「道」是一以贯之的东西。说「以文贯道」,与「以文明道」,及「以文载道」,有极大的距离。「以文明道」是说文章可以明道教人,可以记事传世,是发扬道德的工具;文章的醇驳,看它见道的多少而有差别。「以文载道」则其境界较「以文明道」更深一层,是说文章要能直趋圣人之大道,能窥大道之全,乃可以言「载道」。「以文贯道」则又深一层,是说文道一贯,文以道为内容,道以文为形式,二者已发生不可分的关系,再进一步就可渐渐达到「文道合一」的境地。
  古时候的圣人,能体道于身。道充于中,事触于外,形乎言而成文。宣之于文,发之于功名事业,无非为其道之外见。故其文即道,其道即文。韩愈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能约六经之旨以成文;其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又能一合乎道;文以行立,行以文传。所以宋朝的欧阳修说:「昔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记旧本韩文后)

以师自任、以道自任

  韩愈作「师说」一篇,一开始即说:古代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疑问不去跟老师学习,他的疑问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韩愈认为:比他年岁大的,理解道比他早,他就跟着学;比他年岁小的,如果理解道也比他早,他也跟着学。他师法的是道,那里管年岁比他大还是小呢?所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贱,是年长还是年幼,道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韩愈接着指出:由于师道之不传,所以人多不学;一般人爱其子,故择师而教之,可是临到他自己却见理不明,以找老师为可耻。韩愈又指出:巫医百工不耻相师,可是士大夫求师,则群聚而非笑之;孔子大圣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而多方求师;士大夫不求师,则由于不知术业有专攻,不明见贤思齐的道理。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见全集第十二卷师说)照曾国藩的解释;传道是传修己治人仁义伦常之道,受业是受古文六艺之业,解惑即指解此二者之惑。教师的目的在明道、传道,而道不外乎明五伦。师之名,虽不列于五伦之内,而五伦之名,实赖师以明。无师则亦无五伦,道不外乎明五伦,而五伦之外,别无所谓道,所以说「道之所存,即师之所存也」。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指出:孟子曾说过:「人的毛病,在喜欢做老师」。从魏晋以后,人更不重视老师。现代没听说有作老师的;有了,大家就讥笑他,以为是疯子。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家的讥笑侮辱,招收后进学者,发表「师说」,板着脸孔,要做老师。社会上果然有许多人奇怪,手指目视,一起责骂他,把他作为谈笑的资料。韩愈因此得了个「疯子」的名号。
  韩愈所以「召闹取怒」,「抗颜而为师」,并不是他「好为人师」。他的「以师自任」,一方面是他不愿随俗浮沈、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所不为」;一方面是他「古道热肠」,基于对青年后进的爱心与责任心之驱使,因此他要「以师自任」「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所以韩愈「以师自任」的主旨,还是为了传「道」。他在「师说」中所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仍是「闻道有先后」,「以道为主」的说法。
  韩愈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享年五十七岁。韩愈的学生皇甫湜,在所作「韩文公墓志铭」中,说他为人坦白明朗,胸无城府;宗族姻亲朋友故旧不能自立的,穿衣吃饭嫁女娶妻治丧埋葬诸事,完全靠他帮忙。平日在家里,就是睡觉吃饭也要带著书,累了当做枕头,吃饭用来提口味。讲解论说,孜孜不倦,如此磨炼学生,还恐怕不够完美。又用幽默的笑话及吟诗歌的方式来舒畅精神,终要想尽方法,使学生陶醉在义理里,忘了回去。
  在韩愈侄女婿李翱所作韩公行状中指出:韩愈幼年由嫂郑夫人抚养长大,嫂死之后,他穿一年丧服,以报答她的抚育之恩。在他所作祭郑夫人文及祭十二郎文中,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他的哀恸,体会到他对家人的深厚的感情。他待人诚恳,与人相交,始终不变;于后进则爱护备至,提掖有加,惟恐失其成就,这就是「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他所说的「道」,不仅表现在他的言论上、他的文章上,也表现在他的性情之中,表现在他的立身行事上。
  韩愈在所作「原道」一文中指出:他所讲的这个道,由唐尧传给虞舜,虞舜传给夏禹,夏禹传给商汤,商汤传给周文王、武王、周公。周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了,就没有人得到真传了。韩愈虽未明言「道统」由他而传,而「以道自任」之意,则隐然可见。
  文彦博、杜牧都说过:称孔子之德,莫如孟子;称孔子之尊,莫如韩愈。(参见樊川集及文潞公集绛州新修至圣文宣王庙碑记)我们假如说孔子之道,由孟子、韩愈之阐扬而益为昌明,则是毫无疑问的。孟子距杨、墨而道以之传;韩愈排老、佛而道亦因文以见。自孟子以后,韩愈以前,虽不乏尊孔孟,或辟佛老者,但可以说,其影响的深远和钜大,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韩愈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