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师说》同步素材——韓愈的散文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的散文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483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的散文,
  韓愈是我國古代運用語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語言有簡練、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他善於創造性地使用古代詞語,又善於吸收當代口語創造出新的文學語言,因此他的散文辭彙豐富,絕少陳詞濫調,句式的結構也靈活多變。他隨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語言的自然音節,屈折舒展,文從字順;間亦雜以駢儷句法,硬語生辭,映帶生姿。韓愈新創的許多精煉的語句,有不少已經成為成語,至今還在人們的口頭流傳。如“細大不捐”、“佶屈聱牙”、“動輒得咎”(《進學解》),“俯首帖耳,搖尾乞憐”(《應科目時與人書》),“不平則鳴”、“雜亂無章”(《送孟東野序》),“落阱下石”(《柳子厚墓誌銘》)等等。他還善於活用詞性,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人其人,火其書 ,廬其居”(《原道》)。又如“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柳州羅池廟碑》),則是變化句子組織,錯綜成文。他想象豐富,還善於運用多種譬喻使物件突出生動。如說處士石洪善辯論“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蔔也”(《送石處士序》),所謂“引物連類,窮情盡變”。韓愈的語言藝術,正如皇甫提所說:“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窺校。”當然,在韓愈的散文中,也有少數篇章,對於追求新奇或古奧,略有生澀難讀之弊(如《曹成王碑》),但這並不是他的主要方面。

    
 

师    说

·(唐)韩愈·

 ----韩愈散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进 学 解

·(唐)韩愈·

 ----韩愈散文


[解题]本文作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韩愈被黜而再度降为国子博士。“进学解”,意思是对增进学行问题的辩析。指出增进学行的方法在于“勤”和“思”,目的是“业精”和“行文”。文章借国子监先生和学生的问答,抒发了作者长期不受重用屡遭贬黜的苦闷和不满。也暗寓了当政者用人不以才德为标准的可笑与荒唐。本文属于辞赋类作品,对偶和押韵使得文章音调和谐优美,语句整齐流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扶,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得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浩》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节选)

讳 辨

·(唐)韩愈·

 ----韩愈散文


[解题]唐代对于君主与尊长的名字避讳强调得十分过分,成了限制人们言行的精神桎梏。李贺父名晋肃,因而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因“晋”、“进”同意。韩愈因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这种陈腐风气,韩愈 为之深恶痛绝。《讳辩》正是为此而作。他引经据典,多方设问,对这种腐朽的时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名言]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浦是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 ’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你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马 说  

·(唐)韩愈·

 ----韩愈散文


[解题]本文是托物寓意之作。它借千里马来说明奇材异能之士,沉沦下僚,而慨叹于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它表现了作者的自命不凡和委屈之感。文笔矫健挺拔,篇幅短小。
[名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之知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应科目时与人书

·(唐)韩愈·

 ----韩愈散文


[解题]本文作于贞元九年(公元793)。韩愈 进士出身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信。目的是希望别人能帮他做些宣传,扩大自己的声誉。文章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具体而细微地表达出来。全文气势充



www.deyou8.com
沛,富于变化;分寸掌握得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