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孪生的麦地之子,
上,是一条神秘的光明在涌动,而他生为弱者的生理性神经,
在那条光明最终涌成火焰的瀑流,而使生理肌体失去承受能
力时,他的生命便有如碘钨丝炽白的一闪,随之在光明中完
成。
如果说,骆一禾是从麦地出发,并沿这条光线自燃着倒在
最终的光明之中,海子则是走出麦地后,遂开始了麦地上空
的精神漂泊。在这样一个空间,他仿佛一个脑袋里装满哲人
智谋的诡谲的孩子,嘴中吹着芦笛,而思想却千年苍茫。他
以人类文化为心灵之境,折射大宇宙投射于生命的花纹。骆
一禾的麦地是一种群体生命的抒写,而海子的麦地是孤独
的。他用化学式的微观分解探视储存在麦子中自然的和人类
生命的合成元素,从而使麦子扩大成宏观的他的生命源头和
文化背景。他于其中领受恩典,而所关注的却是“麦子宇宙”
提供给艺术的奥秘--这似乎是他生命的唯一任务。在麦地
的孤独中,他把麦子放大成一个客观宇宙时,也把自己放大
成与之对应的对话者。他的广大的孤独使他把自己视作人类
以诗歌与宇宙交流这一使命的唯一承受者和发言人,他迷醉
于自己意识中的这一使命,并且为之焦灼。我想漂泊中的海
子这时一定在这个宇宙深处看到了什么。出现在他诗歌中的
已经是骸骨、鹰、泪水、神、王等这样一些渺远、具有疼痛
感的意象。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他是在意识到人类生命能力
对宇宙核心触及的有限性的悲哀中,坚持作生命的伸展的。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秋天》
这种坚持中满贮的疼痛和泪水,尚能被他用平静的语气
所掩饰,但随着那一感觉无法掩饰的尖锐,他终而失魄地惊
悸到:“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这麦地和光芒
的情义,是他从中获得了人的生命,而要用艺术报答归还的
情义。他曾经以为自己能够支付这一生命的债负,并为这一
支付而给自己设置了一根警策的鞭子:“一只空杯子内的父
亲呵/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日光其实很强/
一只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但当他终于在少年式的幻想后看
到绝望时,却转而满含泪水地要求麦地对自己的生命努力作
出承认: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呵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这个诡谲的孩子一瞬间还真了。他要得到一种安慰性的承
认,以证明自己不负生命。他是以这种清醒的自我欺骗,在
生命不能抵达的半途,对着远方作一次遥远的梦喃--他看
到了远方的真山真水,也看到了真山真水前自己的山穷水尽。
剩下的岁月,在他看来只是没有奇迹的生命延续,这是他骄
傲的心所不能忍受的--猝然的,他在认为该结束的时候结
束了自己。当代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曾对这种生命现象作过
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他说:在生存无故实现的地方,在生存
好象没有重量不断消散的地方,这种生存的结束正是对生命
必须承担使命的提醒。
新时期中国诗歌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在诗歌真正回归
到其本身、并对使命的质询作出应答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的是这样一些诗及其源头:江河《太阳和它的反光》系列之
于老庄和中国神话;杨炼《礼魂》系列之于屈原、艾略特、
桑戈尔;宋琳的城市诗系列于博尔赫斯和欧美新小说派;欧
阳江河的《玻璃工厂》之类与庞德和欧美新口语诗。他们分
别在生命的形而上的高处或诗歌的智性空间为我们描述了新
时期诗歌所能达到的深刻和智慧。但是作为一种玄思,作为
现实的文化生命对一种既有哲学新的进入和对应,这些诗在
获得其先锋性的同时却减弱了传输的广大性和情感的湿润
性、可感性。当他们在高文化的层面上走动时,现实生命情
感中苦涩与温馨--那种由农夫在大地上稼穑时对着太阳
和庄稼所涌起的、并一代一代沉积在我们心灵中情感之根的
东西却在一层隔板上封闭着。我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到了海子
与骆一禾这两位麦地诗人对当代中国诗坛的意味的。相比之
下,他们的诗似乎更少依旁,因而更本真、诗质的新品位更高。
陶渊明、王维、弗洛斯特乡村场景中淡泊忘情的出世特征,
正好使他们麦地中心灵的紧张炽热显出灼目的光芒。深入人
生、深入广阔场景中民族的心理之根,以麦子的光芒照耀现
实生命的空缺进而抵达乡村中国血汗生命的精神领空,这便
是他们诗歌的主题。在他们麦地意象系列的核心--人民,
作为一种品质和道德的象征,是被放入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加
以观照的。他贫穷中的美德、迟钝中的坚韧、苦难中的革命
……在怀着沉重的现代道德精神忧虑的他们心中,成为神圣
的良心和激活现实生命的精神源头。他们深刻的现实生存忧
患和崇高人格的热切追取,以及灵魂直裸于生命质询时的坦
诚以及自省精神,都对当代中国诗歌重新开始了对朴素的关
注,对情感与心灵的关注。他们还提供了一种亲近可感的文
本范式,在诗歌形而下的拘泥和形而上的隔膜诸种表达的困
惑中,他们以富有血脉感的意象振动高处的蓝色空间,在空
远中产生灼烫。
时间对于某些东西是无能为力的,若干年后,中国诗坛
仍将记得这样两位少年,在他们真挚得用生命去和麦子的光
芒作出交换后,一说到诗,我们的心便会随时处在疼痛和不
宁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