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荷塘月色》,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3、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 第二课时
1、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 ,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六)、板书设计
景 素淡朦胧
荷叶 静
荷塘 荷花 月色 荷香 动
微风
情 淡淡的喜悦
课后练习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参(cēn)差(cī) 差(chá)别
参(cān)见 差(chà)劲
人参(shēn) 差(chāi)遣
脉脉(mò mò)的流水
山脉(mài) 脉(mài)搏
2、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色:(白)香:(缕缕清香)写月色,主要抓住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3、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答案: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4、将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答案: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备课人:杭集中学 严莉惠
《荷塘月色》教案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写一段鉴赏本文语言美的文字。
教 学 重 点 :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 学 难 点 :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 学 时 数 :
二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www.deyou8.com
"(《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四、作品结构分析。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