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新课改高考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考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09-13 17:35:46    浏览次数: 173次    栏目:高中语文新课改

标签:高中语文新课改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老 家 孙犁
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注意审题,“通观全文”,不能局限于哪一节;“复杂心情”,6分的赋值都暗示了答题要概括全面,不能遗漏要点。“复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者对老家的思念之情(注意联系第18题),一是作者“不想再回去了”,为什么呢?阅读全文,不难发现答案主要集中在第三段,“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喧几句,没有什么意思”,还有最后一段,“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闯关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美国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柠檬酸清除土壤和垃圾中污染物的新方法,它能够清除土壤和垃圾中几乎所有的普通有毒金属镉、铅、锌、铜以及放射性物质,比如铀、钍、铂、钴、铯和锶。用这种方法处理后的土壤中有害物质大大减少,并被转变成有用物质。此技术已申请专利。
使用这种方法处理废物时首先用柠檬酸溶液“清洗”受到污染的土壤。这种酸能够附着到普通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上形成化合物。使用柠檬酸的好处是它对土壤的破坏性很小,而且不会长久地停留在土壤里。土壤被“洗”过后就基本接近正常水平。然后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再被加进“洗”过土壤的柠檬酸溶液里,土壤细菌能够降解几种柠檬酸金属化合物,使这些金属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
这些土壤细菌不能降解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人们将溶液过滤后就能把普通金属与放射性物质分离。对于溶液中的柠檬酸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合物,科学家则采取了另外一个步骤,即用阳光照射。比如溶液中的柠檬酸双氧铀经阳光照射后就会分解,使铀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被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使用过的柠檬酸还能再次利用。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清除受污染土壤里99%的铀,95%的铅和其他有毒金属。
1.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普通有毒金属与放射性物质同时与土壤分离,再分别处理而转变成有用物质。
B.清除受污染土壤所用的土壤里生存的天然细菌,来自于被“清洗”的受污染土壤。
C.阳光能够分解柠檬附着在放射性物质上而形成的化合物,直接从土壤中除去相应的放射性物质。
D.只有柠檬酸才能够附着到土壤中的普通有毒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上,形成化合物。
2.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既使土壤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又获得了某些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B.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未发现产生负面作用。
C.用柠檬酸清除受污染土壤的技术已在广泛使用中收到重大效果。
D.柠檬酸在清除土壤后应及时回收,以便今后使用。
【答案】1.A(B土壤细菌是在柠檬酸溶液“清洗”过被污染土壤以后“再加进”溶液,因而它不可能来自被清洗土壤;C阳光并非“直接从土壤中除去”放射性物质,而是分解放射性物质与柠檬酸组成的化合物;D“只有”绝对化,文章未提其他物质,不等于没有。)2.C(文章中谈到“发明”,“申请专利”,可知尚未广泛使用。)
www.deyou8.com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新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问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答案】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整段文字的内容。本段开头两句总写了人的童年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乡土;最后一句总结了童年的乡土情结对人的一生的影响;间四句就是童年烙印的具体表现。中间四句是答案所在,问题要我们回答的是“哪些烙印”,我们应该回答的是一组名词性短语。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寻找关键词,并注意字数的限制。经过整合,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4.邻里乡情。有的同学在解答这一类题时,往往只能做到一半,即从文章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至于如何整合,则没有很好考虑。有的把原文照搬下来作为答案,忽视了字数的限制;有的答非所问,缺乏针对性,以致失分。主观表述题的答案,我们要有原文意识,能从原文中寻找原句作为答案的,就可以提取原文,但是有很多题目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原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重新组合后才能得到,也就是说需要整合。如上题中的答案,前三点可以从原文中摘录,第四点“邻里乡情”则要在原文内容中提炼、归纳得出。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