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我心灵成长的驿站
11-14 22:55:21 浏览次数:
808次 栏目:
高中语文新课改
标签:高中语文新课改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语文新课程——我心灵成长的驿站,
高中语文 新课程——我心灵成长的驿站
如果说:码头是水手想家的驿站,母亲是孩子生命的驿站,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驿站,那么,新课程就是我心灵成长的驿站。
忘不了,为备课查资料的身心疲惫;忘不了,课堂上那一潭死寂;忘不了,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后,那失望的眼神……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堂课我给学生讲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我的科代表――一个很漂亮成绩很优秀的女孩子给了我一封信,她在信中说:"老师,语文很易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这可得归功于你。除了几个读音需要纠正,其他统统不必操心----所有词语老师你都会为我们解释,免去翻辞典的麻烦;所有的句式你会为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于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课堂上从很少的提问,或是为了唤回我们走神的灵魂。我们在课堂上是倍受优待的婴儿。这真让我们受宠若惊。我们是在美美享受着'鱼',但青春的我们并不安分,我们希望自己去'抓鱼'"。
那时,我迷茫了,困顿了,失落了。我在反思……
课改,像一声春雷,惊醒了我尘迷的心灵,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我们的教学再也不能这样了。我积极参加新课改的学习,领悟新理念的精神内涵,把新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真正品味到新课改后的甜头。课改在我近乎冰凉的血液里注入这股暖流,让我顿觉生命的丰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又充满信心。
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使新课改精神走进课堂,我改变教学方式,不包打包唱。过去备课时,只是我一人备课收集整理材料,而现在让学生提前预习,和老师一同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既锻炼了学生的收集整理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的印象。有个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头脑决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曾经和学生谈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要学生查资料探究文章的主题。结果第二天作业检查时,课堂竟成了一堂讨论课。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徐志摩写《再别康桥》为了抒发对母校康桥的眷恋。这种看法是当时教参比较接近。有人说,《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为纪念女友林徽因的,在诗中抒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依恋。他们翻阅了徐志摩和林徽因从相识到分离的资料。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观点。而这一点是当时我没有想过的。于时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他们讲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故事,学生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很多学生在课后翻阅了徐志摩的文集和书信,引起一场“徐志摩热”。这一堂课比起以往那种冷清的场面有天壤之别。
上课不能只将备好的知识逐一传授给学生,我采用讨论研究式,课堂气氛活泼轻松,互相交流学习,拿不准的知识可共同研究,有时我还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一些知识,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由于课堂气氛活跃,我走下讲台与学生为朋友,他们和我没有距离感,也提问让我来回答,有的甚至提出让我给他们先背一遍听听,我会欣然接受的,并满足他们的要求,我和学生在欢声笑语声中互问互学,共同进步。正所谓你一砖我一瓦,共同筑起了知识的长城会更牢固、结实更具生命力。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把课堂引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记得去年讲解杜牧的《清明》,我就和学生谈起 山西汾酒集团和安徽等江南八省的"杏花村"地望之争。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杏花村不在山西的结论。他们归结的理由有
1、"清明时节雨纷纷" 与汾阳的气候、景色不吻合。对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来说,无论是近现代,还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都改变不了高原少雨的地理现实。
2、“牧童遥指杏花村”从古至今所有的诗集插图中牧童所骑的牛都是水牛。水牛在北方不常见,更不用说山西汾阳了。而水牛正是江南的寻常的东西。
3、查阅杜牧生平年表,杜牧先后在湖北黄州、安徽池州、浙江睦州三个地方任刺史,偏偏没有到过山西。
4、新编《辞海》"杏花村"条目(第2877页):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县城西,向以产酒著名。
5、《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有《清明》一诗。
在那一堂课里,我成了学生的一名忠实的听众,沉浸在一堂学术研究课里。下课时,我站起来为他们的精彩表现鼓掌。随堂听课的一位老师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他:“不是我,而是新课改的神奇作用。”
回首新课改走过的历程,回首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我深深地感受到:课程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时代的挑战。我细细研读时,便发觉如同品一杯香茶,余味在心,久久萦绕。
新课程同我们一起走过,将伴着我们继续走下去;新课程让我呼吸到新的空气,新课程让我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新课程,你是我成长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