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晚,首位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各界的沸腾。在各界纷纷欢呼祝贺之时,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话让笔者颇感冷静。他在微博上这样说:莫言获诺奖,真好,诺奖由神话变成了身边故事,中国作家从此可以平常心对诺奖了,得和不得都没什么大不了了。
似乎言外之意,在此之前中国作家对待诺奖的态度都不是平常心。确实,在莫言获奖之前,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甚至是整个国人的一个心结。12年前,华语作家高行健曾获得诺贝尔奖,当时有媒体称他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个中国人。由于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就有人讽刺这是国人擅长“攀亲戚”的表现。又因高行健受西方的影响颇深,有人就调侃说中国作家要想获得此奖得先出国加入别国国籍才有机会。此次莫言获诺奖,是对这些说法最有力的回应。
在莫言获奖后,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其实名注册的微博上表示,之前一些诸如“抨击中国文学没有普世价值,自外于世界,作家也不敢激烈闹,没胆子,故被世界轻视,必然得不上”的陈词滥调都是隔靴搔痒,不值一笑。
相对于获奖之前,我们看到,获奖后一切都变了。所有评论家都清一色狂赞莫言的作品,出版商疯狂地出版他的书,读者狂热、书店饱满、甚至中国股市都受到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单单是一个文学领域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全民话题影响到了各界。
反观整个事件的主人公莫言,当媒体闻到获奖后准备用什么方式来庆祝时,莫言连连笑言“没什么好庆祝的”晚上他会跟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吃,“因为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饺子。小时候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妈妈也会包一顿饺子庆祝。”而这个让国人翘首企盼了几十年的首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庆祝方式仅仅是一顿饺子。在笔者感叹咱们这位山东籍作家太实在了。
确实,对莫言来说,获不获奖,实力就在那里。这句话对整个中国本土文学界依然适用。只是,对那些曾经抨击中国文学“没有普世价值”“自外于世界”“中国作家十年都无望拿奖”等等言论是最好的反击。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其报道说莫言的获奖打破了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确实,在莫言之前,诺贝尔文学奖好像一度被欧洲作家所垄断。那么,挡住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道路的,仅仅是欧洲作家吗?
如果我们的评论界能早一些认识中国文学的优点;如果出版商能更早地发现中国作家的优秀;如果读者更更耐心地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如果国人能对中国文学更多的关注;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学甚至中国文化足够的自觉自信,那么我想中国作家都会有一颗对待诺奖的平常心。真那样的话,也许我们中国的作家早就能得到这个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