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当代普通的农民,他既不“高大完美”也非一无是处,有着中国农民的传统优点,也有其传统的弱点;有着中国农民的传统性格,也有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有着因生活改善而产生的喜悦,又有背负着沉重的因袭的重荷。所有这些,都是以他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来的,同时又反映了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祖国大地时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
再从《人生》来看,巧珍这个人物形象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向往理想的爱情,她追求美好的未来;她为了爱曾试图融入现代社会,以缩短与恋人的差距,但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在神圣的爱情面前,她始终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主动的出击者,而是以被动的角色去完成爱的使命——“守株待兔”,等待爱神的降临。巧珍实际上是农村无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尴尬处境。阅读和鉴赏小说就要善于从典型人物身上去发掘深广的社会意义,以便在审美愉悦中获取生活的启迪。
次要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作用:
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揭示或凸显主题;
④若是线索人物,穿针引线,自然有贯串全文线索的作用。
3、物象的作用
小说中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中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如(2010辽宁卷)《洗澡》小说多次写道“太阳”“树”“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加合理。
三、情节的鉴赏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小说情节题有这样几个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
(1)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
(2)着眼于情节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
2、切口小,大都选择关键处的一段文字,要求联系上下文,对情节作分析。
3、也可以把情节安排的合理性作为评价题来考查。
(二)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察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
(1)梳理概括情节,
(2)分析情节的作用,
(3)赏析情节的技巧。
(三)情节安排基本方法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1、情节安排的技巧
包括前后照应,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答题时需要指出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文本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2011江苏卷)文中第三节师生回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和关联?
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2、情节结构安排的技巧
结构主要是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节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的。
传统小说主要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②“一波三折”模式。
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称“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①“延迟”式结构
②生活的横断面
(五)情节的作用
1、情节的共性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一般故事情节的作用
对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1)内容上,
一是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二是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三是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结构上,从结构入手分析情节的作用,主要是从某个情节对全文相关情节的影响着手分析。一般而言,所考查的情节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设置悬念;照应全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表达效果上,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例题分析 (2011浙江卷)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解析:文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上加以分析,开头的文段结构上一般是引出下文、作铺垫等;内容上一般是衬托正文故事或强化故事效果。难点在于第三点的总结。
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3、特殊情节的作用
▲小说开头的作用
(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设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其作用主要有: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解释小说主题。如《祝福》
(2)写景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药》
▲小说结局的作用
不同结局有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边城》结尾“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凸显了人物封闭的内心世界。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如《哈姆莱特》;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