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谈教材中作者内涵的挖掘

谈教材中作者内涵的挖掘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685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谈教材中作者内涵的挖掘,

四川省万源市中学 张翔

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作者内涵的挖掘,以致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作者的探究,通过作者渗透的优秀文化,塑造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探究作者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教师在讲课时,对作者的有趣经历进行挖掘,可开拓学生知识眼界,增强学生探索欲望。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赤壁赋》,我给学生补充了乌台诗案的资料,讲解了令苏轼倒霉的咏松树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花知。”等诗句。这引起包括沈括等人指刺说:“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其大逆不道,欲置他于死地。

又有一说是苏轼在做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去王安石书房,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以为不妥,明月如何叫,黄狗为何卧花心呢?于是提笔一改,将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阴。”惹恼了王安石,将苏轼贬往后浦。

有趣的是苏轼到贬所后,见一孩子围在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一问才知喊的花蕊中的“黄狗虫,黑狗虫。”后来碰到树上一只叫声清脆的鸟叫“明月”,才恍然大悟,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些故事本身文学含量高,能引发学生阅读诗文的激情,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增大了课堂容量。

二、感受作者坎坷经历,培养学生耐挫能力。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最沉重的打击——二十岁下肢不幸瘫痪。随着作品,师生进入作者精神世界: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当他捶打那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可后来残疾的史铁生活下来了,而健康的母亲却匆匆离去,作者感悟到“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快乐?”让史铁生再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思考了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

他后来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多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才从内心深处理解到母亲身患肝病,病入膏肓,仍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启发儿子,重新找回生活勇气,希望儿子坚强起来,能走一条自己的路,注定是世上生活得最苦的母亲。他从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启示,吸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执爱,他爱地坛,更深爱自己的母亲。

作者写了对于过早去世的母亲的缅怀。回忆了怀着博大而无私之爱的母亲在儿子最痛苦的时期曾经怎样焦心与无奈,并为当时沉浸在苦恼之中的太年轻的自己无知而懊恼。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应及早懂得母亲的爱。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无疑是涤荡读者心灵的悲壮的歌。

三、追溯作者名、字来历,启蒙学生探究能力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们探究他的名字的来历。鲁国有个职位卑微的武官叫孔纥,他的正妻接连生了九个女儿,小妾倒生了个儿子,是个跛腿。到了古稀之年孔纥还不死心,向17岁的颜征求婚。夫妻年龄悬殊,所以这桩婚姻不合周礼,也没有履行完备的手续,而被称为“野合”。

孔纥婚后很想要儿子,与妻子曾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祈祷,后来天遂人愿,于是他们把儿子取名为“尼丘山”的“丘”,因是第二个儿子,排行为仲加上“尼丘山”的“尼”字“仲尼”。孔子身高“九尽有六寸”,相当于今天的2米22,是个真正的齐鲁大汉,他的身影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另外,孔子二十岁时喜获贵子,周君也向他道贺,特地送来了条鲤鱼。为纪念这件幸事,孔子又给儿子取鲤,字伯鱼。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了解古时取名男子多向往勇猛、胜利,或崇尚圣贤,有的还带上特殊的含义,如父辈的期望、特定环境的事或物,都可成为名、字的依据,这为探究作者名、字,了解作者的品行有很大帮助。如屈原,名平,字原。“扁平的土地叫原” 那么“平”和“原”都含有“平”的意思,又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字子渊。据《说文•水部》说:“渊,回水也。”回旋的水流叫渊,那么“回”和“渊”都有“回旋”的意思。

那“关云长“的长”如何念呢?《一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关将军名羽,“羽”是鸟身上较粗长的羽毛,“鸟长毛”的“长”与“长生”的“长”都是“长短”的“长”,因此,只能读cháng。据清代学者推断,因范长生活了130岁,关羽表谦逊,才将自己的本字“长生”改为“云长”的。因此,相关联的习惯不会放弃,因而“云长”的“长”仍然只能读长短的“长”。在对作者名、字的探究中,深入了解作者的背景,利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还原作者生活境遇,促进知识多元化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一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竟使鉴赏者、评论家“不宁静”了几十年。《荷塘月色》没有交待“不宁静”的缘由,见仁见智的分析鉴赏就层见叠出。

由于《荷塘月色》是朱先生在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清华园写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1927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的年份:该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笼罩在白色的政治恐怖之中。由于这个时间与作品创作的年份正好巧合,因此,许多论者总是从政治背景入手,将“不宁静”附会到政治层面上去,认为是表达朱先生对蒋介石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不满?

其实,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知交,都认为他是一个潜心做学问,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人。正如他的研究生王瑶先生所说;“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政府的。”硬把政治色彩扯进来,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会让优秀作品的人文精神流失。

如果,我们回到作者的生活环境中去探究,朱先生“不宁静”的最基本解释就是家庭陷入深刻的危机和因此产生的生存的苦恼。

“1927年,朱先生的次子、继母子、婆媳之间的矛盾和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和感情上做出了巨大的损失才是他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刘勇民《模糊的背影》)同时,朱自清先生在1928年《那里去》中表露心迹“我的体力也不太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自己的路。”他有九个儿女,其贫穷是有目共睹的。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特别是对家庭生活苦境的感受,催动作者的感情,发而为事,以消胸中块垒。他必须承担角色的义务和权利,按角色的社会要求去做事、说话、克制个性、勤勉努力。但个性需求又使他为角色的重重压力和束缚感到苦闷,于是他便到荷塘月色中去放松“自我”,在“独处”中去享受“个性”,“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这时“都可不理”。他这时才觉得“是个自由人”,像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角色饰演的苦恼才得以暂时超脱。但他是一个家庭伦理亲情、社会责任感很强的正直学者,又决定了朱先生绝不可能逃避现实,人生的苦境只得承受,精神极度苦闷,胸中的郁结只能在呤月赏莲中得到暂时缓解。

五、同时代作者思想联系,促进知识网络形成

朱自清先生陷入人生担荷过重的生存境况,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事业上也因家庭,时代,个人等原因而感到成就渺茫,其性格素养、家庭责任与时代要求形成的矛盾,使他采取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钻研国学。同学们认为与鲁迅相比朱自清先生革命斗争不彻底,没勇敢地站出来面对黑暗的现实。

我们师生又一起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1927年,朱自清在革命失败中处于苦闷之中,曾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在此岁月中,的确朱自清也有过对现时政治认识不清,对蒋介石政权抱有幻想的时候,但正直,有强烈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朱自清始终未走到过人民和爱国群众,爱国学生的对立面。正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评价他:“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 [2]  下一页

谈教材中作者内涵的挖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