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张掖道教斋醮科仪初探(网中网收集整理),
河西学院成人教育 汉语言(本科)2005级 2 班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张掖道教斋醮科仪初探
学员姓名:陈国海 学号:
指导导师:朱瑜璋
张掖道教斋醮科仪初探
陈国海
【内容摘要】
本文列举了张掖丧葬仪式及纪念日中道士主持的道教斋醮科仪。其中有阳醮中为祈福还愿、祛病延寿、祝贺庆寿等而举行的发牒、礼斗、上表等科仪,阴醮中为超度亡灵而举行的报恩献供、金桥银桥、施食等科仪。并指出,道教斋醮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祭祀仪礼,不断从民间风俗习惯中汲取营养,充实丰富着科仪的内容,以适应民众的心理需求,满足民众的祈禳需要。
【关键词】 道教 斋醮 科仪
在河西走廊的张掖,老人故去后,一般都要请道士诵经超度亡灵,在整个葬礼及以后的纪念活动中,道士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举行葬礼方面的仪式也就成为道士的主要活动。现将张掖本土道教斋醮科仪做一探究。
一、关于张掖道教斋醮科仪本身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早期的主要流派,俗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后以“正一道”或“正一天师道”称世,延续至今。由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张道陵于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41年)左右在蜀中创立。正一道是在道家思想学说的影响下,改造(或吸收)了一部分原始宗教巫鬼信仰,并结合古代燕齐神仙方士文化等内容而产生的,重斋醮、符箓,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道派的符法新说,使“正一派”成为最初的道教,同时也是流传至今的道教。经元末明初的整合,明清两代道教正式定型,主要归为二大道派:以符箓法术为主的正以道和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教。正一道可以益人伦、厚风俗,故在明代特受上层的恩宠,推广的相当普及,以至于今日。
道教在张掖的流传源远流长。据《甘州府志》记载:老子西游,为函谷关令君喜迎老子于楼观,请为著书《道德五千言》后,乘青牛西行到流沙,不知所终。汉代有平天仙姑在合黎山,修道成仙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张掖有了第一座道观——开元观,宋代著名高道萨守坚①,曾在张掖布道十年,明代的张三丰真人也曾在张掖传道,并留有三件宝物在民间的传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朱祁祯颁赐道经一藏给甘州佑善观,由正一派天师张真人从江西龙虎山派遣道士康通宁亲送甘州。从此,正一派道教大兴于张掖。明清达到空前繁荣。这一时期,道观的数量也大有所增,著名的有城隍庙⑥、三官庙、素鹤祠、大庙、三清庙、道德观等,这些道士活动的主要场所。
张掖是西北地区正一教活动中心,正一派道士所从事的斋醮科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道教斋醮,“斋” 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教吸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是以持斋奉道。“醮”的原意是祭,为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斋法与醮仪,都是祭祀仪式,仅功用不同而已。蒋叔与在《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说:“烧香行道,忏罪谢愆,则谓之斋;诞真降圣,祈恩请福,则谓之醮。斋醮仪轨,不得而同”。“斋心以谢咎,醮以度厄”。隋唐斋醮合一之后,宋代讲究先斋后醮,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
张泽洪先生认为:“醮是备香花灯烛,果酒茶汤,降天地,致万神,禳灾祷福,兼利天下”。宋宁全真授林灵真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三第一十九条《设醮》说的最完全:“自古建斋无设醮之仪,只于散坛拜表后,铺设祭巽果肴,或五样,或九样或十四样,或二十四样,或三十六样,备以茶酒,列于坛心。自三宝而下,至于三界真司、将吏神祗,无不召请,三献花宣疏,盖酬其圆成斋福,翊卫坛场,辟斥魔灵,宣通命令故也。……后世按排醮筵,陈列圣位,其小者惟二十有四,其多者至三千六百,每位各设茶酒果食,立牌位供养”。“斋醮”俗称“道场”,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徒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它具有漫长悠久的历史。在祭祷过程中,有其复杂的程序,其内容涉及许多方面,诵经、音乐、符咒、服饰等同时具备,才能构成一个斋醮的整体。
道教将其典礼仪式称之为“科仪”。所谓“科”,可作“动作”解释之。元杂剧有所谓“科”,指的是程式化的动作,道教所讲的“科”本身也具有这个意义,道门依据一定的准则来做道场,则称之为“依科阐事”即谓“科仪”。
从教外人士的立场来看,道教科仪就像一场“演出”,因为在科仪进行的过程中,道士们穿着绣花道袍,这就好像戏服,他们唱的曲子就像戏文,至于掐诀禹步②等穿插在科仪过程中的动作,就像戏曲中的科步。不过对于道门中人来说,科仪却是十分神圣、严肃的。因为道教科仪不仅是道门中人向自己的信仰的神明倾诉情感的形式,而且是沟通人与神、鬼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正一道场法事科仪因各地方特点而又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用途的斋醮科仪。所以,道教斋醮,历代高道无不重视,并称之“非科教无以宏扬大道”。闵智亭道长说:“道教继承民族文化,在群众信仰和民俗的基础上发展演绎的斋醮仪式,形成了道教多用途的斋醮科仪,大则为国祝厘、禳解灾疫、祈晴祷雨;小则安宅镇土、禳灾解厄、祈福祝寿、度亡生方等等,大凡人所希求的事多有用斋醮祈祷之法”。 南宋朱熹云:“夫臣众世民之家苟有灾厄,而为之祈吁天地、醮祭星辰、黄冠师者,斋明盛服,露香叩首,达其诚悃,乃古者祝史巫觋荐信鬼神之遗意,盖理之所有而亦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总的来说,有阳醮和阴醮之分,即清醮和幽醮。阳醮有祈福谢恩,祛病延寿,祝国迎祥,祁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太平醮”之类的法事。阴醮有摄召亡魂,金桥银桥,破狱破湖③,炼度施食等等,属“济幽度亡”之类。另外,每逢朔望日④,神仙圣诞之日,都要举行讽经、拜斗、上表等科仪,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现分述之。
(一)阳醮类
张掖正一派道士常用的阳醮科仪有祈福还愿、祛病延寿、为神仙举行祝贺、庆寿等典礼。这些大型的法事活动均在道观举行。在大型法事中,均要诵经。经,是道教科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诵为主,还配有唱赞和音乐,诵经往往和忏连在一起,称之为“讽经礼忏”。“忏”即忏悔之意,诵经和礼忏都是道教最基本的科仪,礼忏时,坛场设置领忏,称为忏头,其余众班分在两边。首先由忏头讽诵经典,中途乐器伴奏,心存意念,礼拜天尊,经典诵完生,由领忏之人主持众班稽首,事主家人随后,进行转坛,通过祈祷仪式呈报丰都十王阎君,使事主家人领受甘露法食,顺利超升。
由于法事不同的目的,念诵的经典也有所不同,如祛病延寿讽育《太上三元北斗延生保命真经》;祖师圣诞则讽育《北方真武妙经》;《北方真武宝忏》;祈福还原则讽育《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太上老君说禳灾度厄真经》;在三元圣诞日⑤、老君圣诞日这些重大节日进行大型的法事活动,则讽诵《太上老君说解冤拨罪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经妙经》、《太上老君说升天得道真经》讽诵之后,进行发牒、礼斗、上表等科仪。
发牒,它是道士与信士、居士借助经典、乐器向天上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它通常由高功主持,经师配念,众道士吹奏,打击乐器而组成。由善男信士捧奉高功用毛笔书写在黄色纸上的文书和画印的功曹,内装众信士的诵词和名字,在诵经奏乐完毕后,高功主持众人随从,念咒文进行当坛焚化,整个过程十分庄严。
礼斗即拜斗,因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故唱颂《太上北斗延生护命仙科》,众信士通过这一科仪,祈求增福、消灾、延寿,小至人民安居乐业,大至国家太平。所参拜北斗有九皇星君⑥。
上表,此科仪有上大表、随堂表之分,现今均为随堂表科仪,此科仪共有十人组成,由三位高功法师主持,通过踏罡布斗,向玉皇传递书文,此科要求严格,整个科仪过程体现一种祥和、安乐的气氛,它的目的在于祈求小到个人平安大到世界太平、国家风调雨顺。
(二)阴醮类
阴醮科仪以葬礼、过五七、百日、周辰、三周辰、十周辰为主。道教认为,人之死,气散神竭,魂(神)升而魄(躯体)降。若有所滞,则魂被锁进丰都地狱,魄化为骷髅,犹抛于荒郊野外,沦滞于昏暗之中,于是供斋醮神进行济度,通过道场仪式,超度亡灵,还阴魂于体魄,魂魄一体,使新生。但要达到这一目的,“仪式”又不能起根本作用,必须倚重作法事者运用精神意念,这一过程全程由高功主持,讽诵《常清妙经》、《太乙救苦天尊说拔罪都血湖妙经》、《太乙救苦天尊说拔罪宝忏》等具体有报恩献供科仪、金桥银桥科仪、施食科仪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