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中语文教师传统角色之批判及继承

高中语文教师传统角色之批判及继承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62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语文教师传统角色之批判及继承,

教师不仅要学会实施课程资源、研究课程资源,还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校级课程三级管理,使课程开发不再只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不再只是课程、教材被动的实施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空间加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加大,这就给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地方课程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必须要更新原有的课程资源和教材观,将自己对特定学生个体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独到理解而鲜活地融入到新课程的生成中去,深入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编写符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材,创造新的课程组织形式。

实施课程是基础,研究课程是完善,开发课程是升华。这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不能仅仅满足做实施课程的“教书匠”,还要做研究课程的思想者,更要做开发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努力作到海陆空三栖发展,如果不能作到三栖,那至少要作到两栖,绝不能只有一栖。因为如果只有一栖,那教师的脑袋就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须知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那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本身就是可悲的。

四、学生学习的管理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课堂的“管理者”、过程的“控制者”以及效果的“检验者”。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纪律的执行者,坚决打击违反纪律的行为,甚至于不惜停止授课进行批判,以维护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先预设好学生具体学习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流程及其走向,然后按照预定的方案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教学,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督促,绝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打乱正常的教学步骤;教学流程结束后,教师往往下发相关检测练习,检查学生学习达成效果,若效果不理想,往往会大发雷霆,大批学生榆木脑袋、愚笨至极。如此这般,只能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实现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就更谈不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了。

笔者进行了以上的批判无意彻底否定语文教师“学习的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只是认为这一传统角色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所以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应该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而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要求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对话中体现平等,在平等中体现自主,在自主中实现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探究,从而为学生学习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学习平台。

毋庸讳言,语文课堂,需要自主学习,需要对话交流,需要合作探究,换言之,语文课堂要从专制走向民主,有封闭走向开放。但语文课堂是否就可以因民主而走向混乱,因开放而走向无序呢?语文课堂是否还需要管理调控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现在的课堂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较为肤浅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撒手不管的放羊现象和七嘴八舌图热闹的繁荣假象。不少教师似乎认为放任自流就是民主,讨论热烈就是开放。事实真的如此吗?语文教学不能大阖,当然也不能大开,而应该开阖有序,张弛有度。民主与开放是需要的,但管理与调控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过去的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统得过紧,管得太死,现在的语文教学的极端在于放得太松,哗众取宠。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与集中并举,调控与开放齐飞。

五、园丁与工程师

“辛勤耕耘的园丁”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教师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工业时代的教师角色。这两种角色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缺点。

先说这两种角色的优势。园丁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毫无保留的爱以及“一心甘为孺子牛”的教育理念;工程师角色则表明教育事业之崇高,塑造学生灵魂之伟大;园丁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工程师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

再说其缺点。首先无论是园丁还是工程师都将教育对象加以物化,须知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使应该关注教育对象,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不应将教育对象简单化、程序化。其次无论是园丁还是工程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审美观念、教育标准去塑造学生,而且教育标准具有唯一性。园丁手拿剪刀,看到旁逸斜出的枝叶往往不假思索一剪了之,殊不知,这一剪剪掉了学生的个性,剪掉了学生的灵气,剪掉了学生的创造力;工程师则按照自己设计的蓝图,将教育对象通过“工业流水线”塑造成符合规格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没有差别,没有棱角,自然也就没有个性。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只能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塑造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须知,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唤醒”、“激发”和“升华”!其三,无论是园丁还是工程师所实施的教育都带有人为的强制性。他们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紧拉着老师的手,离开了教师的指挥,学生便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教育给予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想像中放飞心灵,在创造中挖掘潜能。其四,从教师自身来看,论是园丁论还是工程师论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另一方面,表现出教师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只是按照统一的规格,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教师成为彻头彻尾的技术主义者。在技术主义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本身也淡漠了情感,没有了思想,泯灭了个性。语文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不仅要脚踏坚实的大地,更要翱翔自由的天空;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训练,更要有诗意的人文情怀。

因此教师的角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作出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扬弃。开放的课堂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多彩的答案不需要唯一的标准,但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园丁与工程师身上的这些闪光的亮点仍是我们必须继承并应该发扬广大的。

六、红烛与春蚕

很久以来,“熊熊燃烧的红烛”与“辛勤吐丝的春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赋予教师的一种理想人格,成为教师道德规范的结晶。人们常常是否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作为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似乎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就是理所当然,似乎不顾家庭,抛妻弃子,以校为家就是天经地义。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们也应该有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当教师的教育角色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角色时,教师心理健康的天平就已经发生了倾斜,就不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教师,而是一个被“红炬”和“春蚕”异化了的教师。让教师一心扑在教学,整天泡在学校里,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现实吗?让教师远离时代风云,隔绝世事变迁,去汗水浇灌育桃李,三尺讲坛写春秋,可能吗?让教师无暇奉养年迈之父母,无暇教育年幼之稚子,卸下养家户口之重担,而去孜孜不倦备教改辅,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可能吗?

教师就应该成为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吗?教师就应该成为红烛,“蜡矩成灰泪始干”吗?教师就应该在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而毁灭掉自身吗?如果是这样,那教师的人生不也太悲壮了吗?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那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烛灭身死的一天;如果自认为是春蚕,一味吐丝,那蚕丝会越烧越少,终有丝尽己亡的一天。所以教师不要做春蚕,而要做果树,扎根大地,不断地汲取营养,既能枝繁叶茂,又能根深蒂固;教师不要做红烛,而要做“长明灯”,不断“充电”, 不仅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再者,红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春蚕的丝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只能喂饱学生的一部分。不仅如此,有时候,红烛和春蚕的角色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红烛的光太微不足道了,春蚕的丝也太无足挂齿了。因此教师没有必要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也没有必要像春蚕那样把人生搞得如此悲情。教育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让教育健康发展、良性循环。教师只是作为立体化教育网络的一个结点,所以根本就承担不起社会与家庭施加的重担,也没有必要担负起这样的重任。老师自己也不要把自己看得有多崇高,有多伟大,似乎只要我成为无私奉献的“红烛”与“春蚕”,就能挽狂澜于既倒,拯大厦于将倾,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