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怎样使高考话题作文“符合题意”(苏教版高三)

怎样使高考话题作文“符合题意”(苏教版高三)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7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怎样使高考话题作文“符合题意”(苏教版高三),

     1.话题作文审题的三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是话题作文审题的着力点。这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话题作文的“开放”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有一个“度”的问题。在话题作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特定的词语——“有关”,它既扩大了取材范围,同时又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关”的外化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人物与话题有关。2004年天津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木匠的实用观,根雕艺术家的审美观,很容易令人想起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既是引导考生重新正确认识自己,也是换一个角度,审视人生定位,发现潜力。2004年的福建作文题,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也好,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也好,都是要把作文与读书、作文与做人联系起来,是把一个人物,放在现代社会的某个话题中来认识。
  材料与话题有关。2004年全国卷(云南、四川等省)提供的材料是: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要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来作文,三则材料或从正面,或从反面,与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紧密相扣。一些考生以“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等为题写了议论文,论点清新而又深刻,与话题联系紧密。
  主旨与话题有关。面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有人却大谈移植是高科技,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多培养人才才能做到。虽写得头头是道,但话题已由移植变成了教育,自然跌到低分。2000年,有的考生无视提示,大写特写《论创新》、《小议“失败”》、《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等,主旨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无关,被评为末等卷。2003年《智子疑邻》的寓言引出的话题是“感情与认知”的关系,可有不少考生却大谈邻里之间要信任,不要互相猜忌,这一主旨与话题限制的范围明显偏离,得低分是必然的。2004云南一位考生的《列车•茶•春花》,三个部分,三个比喻,它们与挫折,痛苦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高考像呼啸而驰的列车,“我”紧紧抓住列车的边缘,车在奔驰,“我”在痛苦。“我绝不坐以待毙”,于是,我赶上了列车;人生如茶,在沸水中沉浮,但却那样“从容”,宛如生命;一朵春花虽会枯萎,但春天会永恒地留在你的心里。看似松散,隐约中的哲理却一丝串连,即“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主旨完全切合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2)整体性原则。
  一是对题干的解读要有全局观,不能忽略阐述性内容。阐释性话语是连接材料和话题词的过渡句,它提示话题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向,只有把这些阐释性话语和话题核心词联系起来思考,并充分重视阐释性话语的隐含信息,才能最快最好地把握题意。2003年试题在“智子疑邻”故事之后,通过阐释性话语对写作的内容要点进行了提示,那就是连续两个疑问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个问句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回答这两个问题,考生既可以同时阐述清楚“有没有关系”和“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也可以只阐述其中一个问题,重视了这两个问句,就可以很快明确写作的内容要点。除了提示内容要点和材料选取的途径以外,这些阐释性话语还提示了立意的多样性:“类似”“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等词语告诉考生,可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对此进行否定,作文的立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主张即可。如果我们在审题时把给出的材料、阐释性话语和话题核心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树立解读题干的全局观念,充分重视阐释性话语对话题核心词的注释性作用,考生对当年作文的题意把握就不会有如此大的偏差。
  二是对话题核心词的把握要有整体意识,不能模糊核心词的内涵和外延。1999年高考试题,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等瞎牵扯起来。2003年,“感情”、“亲疏”、“认知”是话题的三个要素,“亲疏”一词是题眼。“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情绪波动、感情用事、憎恶喜好等一般意义上的感情之事。“对事物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与判断,不同于一般的理智与决定。
  三是对“关系”的把握要有统领主线,不能忽略彼此间的紧密联系。面对多个核心词的话题作文,即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必须具有整体把握各个核心词及其彼此关系的能力,丢掉任何一个核心词,或忽略了彼此间的关系,写出来的作文都可能偏离题意。前所述,对“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认识不透彻,缺乏统领各个核心词的关系主线,写作中仅谈“感情”一词,或只谈“认知”,而没有阐述“亲疏远近关系”导致“认知的正误深浅”的,都是没有对话题进行整体把握。该年“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的作文数量因此有所下降。2004年,江苏、天津等省市,以“山的灵动,水的沉稳”,“材与非材”等关系型短语来作文,“切合题意”的文章更是大幅度减少,而“偏离题意”的文章则大幅度增加,究其原因仍是在以上几个方面缺乏整体意识。
  (3)暗示性原则。
  这种暗示性,也可以理解为限定性。因为高考作文是一种在限定的舞台上进行的比赛,话题作文的确是拓宽了写作平台,但这个平台也不是没边没沿。如果你审不好题目,就只能在舞台的边角上跳舞,甚至跳到台外去,那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对取材的范围有提示性作用。以往的命题作文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描述、评论的对象,而话题作文则给了我们一个描述、评论的范围;或者说命题作文给出的是“点”的明确,话题作文给出的是“类”的区域。抓住了具有暗示性的关键词句,就找到了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若超越了命题者所设定的道道藩篱,就会跑题。如“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1999年)“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2001年)“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2002年)“你”,限定了所选的材料必须是自己身边的事,是自己熟悉的事。而换用了“我们大家”,则扩大了选材的范围,从“你”到“我们”,不仅仅是人称的变化,更是在选材时空领域上的一大拓展: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个人或集体、社会的,均能进入写作选材的范围,为考生松了绑。“触动心灵”则暗示考生所选的材料必须是具有震撼性,所写的选择一定是艰难的,进行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后才作出的,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倒海翻江反应的事,考生的选择只能在“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方面进行。“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则暗示考生一定要写选择的具体过程。“又该如何选择?”则暗示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作出健康的正确的价值判断。
  对话题切入的角度有限制性作用。能够准确地利用“提示语”,写作时角度的切入就会更准更快些。“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1999年),暗示着行文应该从“人的记忆移植”的角度上切入,而不能写一般动物之间的“记忆移植”。“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2001年),提示大家在构思时从反面切入为佳,或记叙“诚信”被抛弃之后的遭遇、后果,或阐述“诚信”被抛弃之后的深思、感想等。
  对立意的倾向性有暗示性作用。“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2000年)这一“提示语”不仅仅表明了“是什么”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事实或现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为什么”,即客观上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而主观上是因为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不同。它暗示考生:行文立意的重点落在“答案为什么是丰富多彩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之上,而不能像有的考生所做的仅仅停留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事实和现象的陈述与描述之上。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 

[1] [2] [3] [4] [5] [6]  下一页

怎样使高考话题作文“符合题意”(苏教版高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