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珍珠与泪珠》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泪珠与珍珠
教学目标:
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中蕴涵的感情及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生活实际,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引文的含义作用;
2、体味文中蕴涵的感情及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方法:
阅读、思考、讨论、升华
课前预习
1.课文开始的几个引文,含义是什么?讨论,并思考着几个引文之间的关系。
2.文中作者对“眼泪”有哪些感触?你怎么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流泪,在生活中,常常被看作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但翻开文学史,打开人生画卷,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流泪代表着一种善良,一种高尚。同学们,请想一想,你都学过哪些写泪水的诗文,说出其中代表性的句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诗句中读到了教师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诗写尽了千载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悲哀,有无奈。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总会见到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的泪水。每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总能听到那首《让世界充满爱》,总能看到温暖的泪水充刷着现实的冷酷;从《感动中国》那里走入我们视野的英雄,又有哪一个不曾让我们为之倾倒,并献上我们激动而崇敬的泪水啊!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也有的人说,读懂了泪水,才能读懂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台湾作家琦君为我们讲述的关于泪水的经典:《泪珠与珍珠》。(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是这样一篇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散文。读中方能见出作者意读者情。那么我们边听录音示范朗读,边在心里默读,思考两个问题:
思考:1、找出文章写了哪些泪珠? 2、这些泪珠和珍珠有什么联系?(多媒体展示问题)
三、研读课文,答疑析疑 (25’)
1、明确第一问:我们来看看,文章中写到了哪几种眼泪?(学生活动)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文中写了哪些泪?(多媒体展示)
书中泪(马区夫人话中泪 冰心散文中的泪 白居易乐府诗中泪 杜甫诗中泪 )
归乡泪 怜子泪 奋斗泪 慈悲泪 感恩泪 ?
2、课文中写了这么多古今中外的泪珠,从书本到现实,那有没有写到珍珠呢?
明确:有,第10段。
学生齐读第10段。找出泪珠与珍珠的关系。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1)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学生朗读,体会)
(2)作者认为泪珠如何才能成为珍珠呢?我们顺便读读接下来的几句吧。
明确: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学生朗读)
(3)这里看,作者以为牡蛎的泪珠成为珍珠需要什么条件?(多媒体展示:泪珠——珍珠)明确:努力,艰苦,奋斗。因为牡蛎之泪是靠奋斗得出来的。也就是说,作者把经过奋斗,经过磨砺之后留下的泪比喻成了珍珠。在奋斗历程中落下的艰辛之泪就像珍珠。二者是比喻关系,相似点是:生命都因饱经痛苦地煎熬而显出了珍贵的一面。、
这一段在写奋斗泪,作者直接点出了泪珠和珍珠的关系,在生命的奋斗过程中留下的泪水,在成功之后回首,是最珍贵的回忆,就如同珍珠一样宝贵。
过渡:课文中写到的其他泪珠,会不会也如同奋斗泪与珍珠之间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取任意一种泪珠,谈谈看法。
小结:从外形上看,泪珠和珍珠都是无暇的,从内涵上看我们在饱受磨难,痛苦之后流下泪,而珍珠往往是在受到痛苦之后结成的。
(4)泪珠只有经受艰苦的奋斗才能成为珍珠。这也是讲人生,文中哪一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把“泪珠”和“人生的奋斗,生活的艰辛”串联在一起的呢?
明确: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5)“泪水”指的是什么呢?
明确:在这里,泪水代表了忧患。人生的奋斗,生活的艰辛,已经用“忧患”一词涵盖了。“眼多流泪水”与“心饱经忧患”意思相同,都是指“人生经历无数的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 经历了无数坎坷、挫折、磨难和忧伤后的人生,心会变得愈益清明,愈益温厚。 “清明”即指“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温厚” 即为“心胸开阔,待人宽容,更亲和、更善良。”
3、品读泪珠
这些泪珠中,你对哪种最有感触?这些泪中,你觉得哪些眼泪作者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忧患,哪些没有?
书中泪(未经历忧患):
这些眼泪都是作者在少女时期,从书本中读到的,可见作者是个非常喜欢文学的人。对于前面两个引文作者是怀着一种喜爱的情感,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对美的文字的美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后两个材料比起前两个材料意义深入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到一起。当然,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那么,一个人要要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真正懂得泪水中的悲伤与哀痛呢?
现实之泪
①提问:文中哪一句话承上启下,由书中泪过渡到写现实之泪?
明确: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②提问:纸上得来终觉线,在文章5—10段中,作者又写了在自身生活中感受过程过的什么样的“泪水”?这些泪水中包含着怎样的悲伤与哀痛?
A、 归乡泪 我们先来仔细品味5—6小节,结合韦庄的词和作者的经历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来谈谈你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理解或描述这样的一种断肠的场面。
Ppt: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赏析《菩萨蛮》:此词极写江南之好,从江南风光之美,生活情调之美、女儿之美,写出江南的足可依恋,从中又流露出漂泊难归的浓重乡思。
在琦君先生的心中是否也有这份对家园故土的浓重相思呢?我们来了解一下琦君的经历: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文学。6岁时就由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成为之江大学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在词学方面有精深造诣。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战爆发,饱经忧患,深感国难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司法部门任职。她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可见,家园故土成了作者的梦中情怀。文中字里行间流露了对校园生活的回忆,对老师、亲人的思念,可见作者是在追忆当年在大陆的美好年华,寻找那失落的根。这种思乡怀人之情是借助泪水表达的。这一滴归乡泪,正是琦君本人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东西——思乡怀人。不仅如此,文章还借助泪水表达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
幻灯打出: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琦君是个孤儿,一岁时,父亲过世,四岁时母亲也走了,于是她被送给了后来的父亲和母亲抚养,父亲在城里有他的事业,所以很少回乡下。而父亲在乡下有一个妻子,也就是琦君所说的母亲,她唤作“大妈” ,是“大妈”一路扶养琦君长大;琦君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发表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长篇代表作为《橘子红了》
B、怜子泪
齐读7—9节。母子、母女对于亲情欲诉而不能的眼泪。从自己对儿子的情感中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情感。这对人生又有了高一层的领悟。所以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相信大家也有相类似的经历。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感受一下琦君的语言风格,缓缓的叙述,浓烈的深情。
说一说你和你父母亲之间的故事。
同学们讲述生活中惹母亲流泪的经历。
师点评:孩子永远是母亲眼中催泪的一粒砂子,从古至今,沙子不断,泪水不绝。这泪水中饱含着的是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与关怀。而作者,也是在自己做了母亲,忧患备尝后才懂得这“怜子泪”中包含的爱与忧虑。正所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