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闲谈《清明上河图》

闲谈《清明上河图》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8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闲谈《清明上河图》,

    记得上海博物馆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36天时间里(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1月6日),共有23万多人参观了这次展览。事后据了解,此展中影响最大、最受观众青睐的展品,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参观别的书画国宝,可以自由欣赏,惟独观看《清明上河图》(见附照)必须依次排队四五个小时后才能循序观赏,这成了国宝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如此地吸引人?它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出了怎么样的收藏故事呢?在此,让我们慢慢地展开这幅画卷……

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

  宋代张择端画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社会生活风俗画,高24.8、长528.7厘米,水墨淡彩绢本。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精细的笔法,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宣和年间汴京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当时的经济面貌、城乡交流和民情风俗。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拱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运输和贸易的忙碌情景;后段是城门内外街市的繁荣景象。画卷中共画了550余个人物,各种牲畜60多头,木船20多只,各种形制样式的房屋楼阁、车、轿等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桥梁、街道、城郭等。据记载张择端除了《清明上河图》传世外,另有《金明池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等作品。但《清明上河图》是其惟一的传世真迹。
  北宋都城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屋宇林立,繁华似锦。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地描绘这一历史盛况。画面由城郊沿汴河逐渐向城内铺展。城外村郊几座茅舍、小桥溪水、杨柳依依,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受到初春的意境,农民正在田垄菜地耕作,乡间小路上驮运货物的骡驴,恬静而安宁。接近内城,商贾行旅增多,画面逐渐繁荣热闹起来。
  中段是整个手卷中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是北宋时的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画面上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船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船靠岸停泊,正在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桥上行人如潮,桥下水流湍急,舟楫相争,正好有一只大船要穿桥而过,但桅杆还来不及放下,眼看着船头就要撞上虹桥了,船工们有点紧张,有的死死地撑住船舷,不让船撞上桥梁,有的用竹篙奋力顶住桥洞,以免被湍急的河流直冲而下。一些身手矫健的船工则立刻去降下桅杆。与此同时,桥上也聚了一大群看热闹的百姓,有的人扔下绳索相助,更有几个胆大的甚至跨越到拱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另一只手挥舞着、喊叫着好像在指挥,桥底下还有二人朝船上招呼,奋力拉绳相助,紧张之情一一溢出纸外。
  接下来,画面所展示的是汴京城内外茶肆酒楼、作坊店铺、民宅、官府衙门,屋宇错落。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骑驴的、挑担的、抬轿的、问候的、休闲游玩的,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更有路旁一酒楼内,有人举杯畅饮。画面最后的一处房屋,屋檐下挂有“赵太丞家”的四字匾,有人正在求医问药。画卷至此才算收笔。
  从艺术角度看,《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在长达五米多的画卷中,对工匠、商人、士人、医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和儿童妇女等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的精心刻画,以及人物间情节的巧妙安排和树木、水纹、船只笔法的劲健酣畅,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人物、山水、楼阁诸方面的全面造诣。可谓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间游刃有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然而并不显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总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相当高的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的收藏流传过程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历史名画。据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先生考证,自《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从宫中盗走。辗转流传,曲折离奇,多灾多难,但至今完好无损。《清明上河图》最初为北宋宫廷收藏,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可惜这段不知为何没有留吕础9?126年,金兵大举南下,攻破汴京,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余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但奇怪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第一次从宫中流入民间。至今在该图的题跋中留有张著、张公药等北宋灭亡之后留下的遗民们,展示此图,缅怀故国,感慨系之的题诗。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几经转手,被博雅好古的杨准以重价买了下来。杨准得到这一珍宝后,兴奋之余,就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流出和自己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之后,在民间几经流转,至嘉靖年间,*相严嵩权倾朝野,豪夺《清明上河图》。据严嵩、严世蕃败后被查抄的财产登记帐中所记录的,确实有此图,在隆庆时也就顺理没收到了宫廷,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万历年间,太监冯保设计盗窃出《清明上河图》后,还不知廉耻地在卷后作了题跋,写道:“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合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余年中究竟几易其主,转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直到清代嘉庆四年,朝廷在处置一个罪臣时,在罚没的家产中,才发现了《清明上河图》,这是第四进入宫中。
  清廷获得这件重宝以后,非常重视,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1911年,清王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后,溥仪遂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宫中的重要文物,包括《清明上河图》偷运出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逃出长春伪满皇宫的溥仪携《清明上河图》等国宝,准备乘飞机亡命日本,被苏联军队俘获。新中国成立后,《清明上河图》被交回中国政府,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拨给了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五次进入皇宫,但不再是昔日的皇宫禁地,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堂。直到去年底,上海博物馆为庆祝建馆五十周年举办72件国宝展,《清明上河图》再一次出宫(见附照),但这一次出宫是非常风光、体面的,犹如贵宾到异地作客,受到了最高的待遇和欢迎。尔后,又顺利地返回北京故宫。
《清明上河图》伪本种种
  和其它历代书画珍宝一样,由于各种原因,每一件名家真迹的诞生,伪品也会不断地产生。由于《清明上河图》在当时及其后都有很大影响,南宋时就有许多复制本,每卷也要价“一金”。元朝时,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用摹本偷换真本出宫。那么,这个摹本今又在何处?传说中,明代的作伪者就有汤臣(有称“汤裱褙”)、黄彪、张四、王生等人。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家里就有一幅伪《清明上河图》。据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续稿》中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赝本,余均获寓目。真本人物舟车轿道宫室,皆细于发,而绝老劲有力。初落墨相(严嵩)家,寻籍入天府(皇宫),为穆庙(隆庆皇帝朱载篨)所爱,饰以丹青。赝品乃吴人黄彪造,或云得择端本加以润删,然与真本殊不相称,而亦自工致可念,所乏腕指间力耳,今在家弟(王世懋)所。”又自万历年间,太监冯保之后的200余年间,社会上的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行,目前世界各地发现的这类伪本不下三十余幅。其中中国大陆十几幅,中国台湾9幅,美国5幅,法国4幅,英国和日本各一幅,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幅,至今还是一个谜。至于社会上到底有多少后人的摹本或伪作在流传更是一个谜。
  今之我辈有幸目睹国宝《清明上河图》,观之,记之,现又和大家同聊、同乐,不亦乐乎!



闲谈《清明上河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