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1)富有知识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听、好玩,满足多种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表扬、鼓励,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自尊心。
(5)学习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入了愤悱状态。
(6)解决了困难的问题,探究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产生了创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那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入迷了。
========================================
“迷住”之后的“再说”
张国生
“迷住”的反馈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下文简称“迷住”)。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发表的最有“反响”的文章:该刊后来发表了5篇反馈文章。有一个网名叫做“毓君”的老师,将此文贴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上”(主题“这样上文言,还会没趣吗”),结果至今引来200多条“回复”,成为那里最“热”的文章之一。其他几个网站的论坛上,也有一些反响。
反响中有赞叹,有建议,有商榷,有怀疑,有求助,也有批评和“攻击”。赞扬的话人人爱听,我也不能免俗;建议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我会虚心接受;怀疑和商榷,我们可以共同探讨,这也是一种乐趣;最值得重视的是批评。我一向认为,善意的批评比善意的赞扬更有价值;即使是无理的批评和“攻击”,我相信也只是学术之争而已,可以泰然处之。在批评和商榷意见中,最应让我感谢的是湖南涟源一中的吴勇前老师,他说:
说《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不准确的。笔者特意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的书是《汉语成语大词典》……结果是这样的: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4条,出自《左传》的成语有202条,出自《史记》的成语是262条。所以说《论语》是出成语最多书是错的,只能说它是出成语多的书之一。(《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1期)
虽然这个问题还可商榷(有人统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300多条),但我很赞叹吴老师治学之严谨认真,为了这个问题竟会作那样大量的统计工作。看到这一批评后,我马上修改了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吴老师还指出,我文中说“《毛泽东选集》的影响只有几十年”、“《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影响也只有几百年”,意思表达不很准确,在“只有”前面加上一个“还”字就准确了。这真是一字之师!在这里,我对吴老师及所有参与讨论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中学语文教学》组织对这一课的研讨,这会有效地提高作者、读者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之后的“再说”
有一个评论者很欣赏这一课“外围工夫”作得十足。我理解,其言外之意是希望看到“迷住”学生的更“内在”、更“精髓”的功夫,可惜“迷住”一文对此写得不具体、不尽意。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也算是打了一点埋伏,所谓“先把他迷住再说”,是“迷住”在“先”,但“迷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或只是阶段性目的而不是终极性目的,“迷住”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结,此后还有“再说”的内容。“再说”什么呢?该说的很多,下面就再说一说。
一,重视兴趣,更要重视“没趣”的内容
我上这一课以及写“迷住”一文,首先强调的是兴趣,是让学生“乐学”。因为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苦了,许多老师的课也实在是太枯燥了,许多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最厌学的科目之一便是语文。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把课上得有趣,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的成长之路上,有好几位恩师都这样指导过我,所以我对此一直十分重视,总是千方百计把课上得有趣,“迷住”一文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产生。
但是,我们强调兴趣的时候不能忽视“没趣”的工作。“外围工夫”要做足,但语文教学不能只做外围工夫。要让让学生乐学,但不能忽视苦学,还要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奋志时”,还要鼓励学生“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诚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为中学生题词》)。同样,教语文要有巧办法,要提倡“精讲巧练”,但不能忽视“笨”办法。“笨”办法之一就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语文教学有时候也许会有“立竿见影”之效,但我更相信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慢功”,非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不可。以“读”的训练为例:
首先是读正确,其次是读顺、读流利,不能有磕绊。而达到这要求,需要千百次的训练和练习。有些老师因为中考、高考不考朗读,就不重视这项训练,而我认为,连读都读不对、读不顺的人,不可能出口成章,不可能口若悬河,其口齿也不可能十分流利。说都说不流利的人,其思维也不会是敏捷的,其写作也不会是文思泉涌的,更不可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我很重视让学生读,还常搞朗读测试:每错一字扣1分,磕绊一次扣0.5分。
第三是读懂。对文言文,更需逐字逐句读懂。虽然现在有人主张读文言懂得大意即可,但我还是宁可逐字逐句地读懂。不但要懂,还要“嚼”,要辨析、比较、区分高下优劣。先师孝纯先生告诉我,读文言文,“难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异,而在殊微”。“殊微”之间,往往是作者的思想和艺术功力之所在。例如,“学而时习”一章中,“习”究竟是什么意思?“朋”是什么意思?“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有什么区别?“知”是不是如课本所注的“了解”?……这都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之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忽也。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是不可能理解其思想和艺术的精髓的。40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写过《语文教学二十韵 》, 20年前我读到时,叹为语文教学之至理,20年来受益非浅,今天再读,觉得仍可作为上好语文课的指南,现择要录于下: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还有读出语感、读出感情。不少学生读课文,语句没有停顿,语速没有变化,语音没有高低轻重,语调没有升降缓急。例如读“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之”“乎”“也”应是轻读的,他却偏偏重读。表面看来,是语感和朗读能力问题,其实,是没读懂,不理解其中蕴涵的感情。当然,这也是朗读训练问题,不扎扎实实进行朗读训练,是不会深切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的。而经过良好训练的,读来时而长吁短叹、泪水盈眶,时而仰天长啸,慷慨激昂,如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时而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些训练,可能都比较“没趣”乃至“枯燥”,而且耗时费力,“迷住”一文也没写或没强调,但是,它确实是语文教学的更“内在”和“精髓”的功夫。
二,重视“活”,更要重视“实”
我的课,一般比较“活”:内容灵活,方法活泼,思维活跃。《论语》这一课,也是这样。我提供了许多课外资料,其实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注意:不带“之一”),是我们每个读书人的祖师,他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是两千年来无与伦比的。我提供藏于香港孔教学院的“孔圣真像”等图片,是为了说明香港似乎比大陆更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像前些年那样背弃传统,数典忘祖。我让学生看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是想让他们知道“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孔子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甚至新加坡至今还在大力推行“儒教治国”。我介绍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是想说明,大和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儒家思想哺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盂德斯鸠等都从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由于提供这么多“活”的内容,这一课很有感染力,它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喜欢孔子,喜欢中国的古代文化,喜欢语文课,也喜欢语文老师,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坐收“师逸而功倍”之效。
但是,在我们“活”的同时,更要重视“实”——知识与能力的落实。否则,我们的课可能是华而不实,不要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语),即使在“应试”面前也会一败涂地。
落实,要有一个高标准。以背诵默写为例:背,要背得正确流利;写,要写得一字不差,“过关”的标准必须是100分。其实,简单地背诵默写100分还不行,还要有理解性背诵、应用性背诵。例如:如果你论述读书与思考的关系,《论语》中可供引用的哲理名句是哪句? 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请用孔子原话回答(答案分别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