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读《堂吉诃德》(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读《堂吉诃德》(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67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读《堂吉诃德》(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成功例文
教有方,学不怠
——读《画蛋》有感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当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罗基奥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后日功成。
  我也曾有过一位“有方”的老师,不过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子。几年前,我请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问我做事有无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开始学习了。她先给我作了作示范,看着她那娴熟的表演我真羡慕。可轮到我时,她却让我拉空弦。几天过去了,她给我的任务还是如此。她告诉我,拉空弦是基础。只有练到运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现在想想,她这话实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却也是个会做老师的人。
  然而,我并没有成功,又拉了几天空弦,我听到的总是那单调的“拉拉”的声音。哪有一点儿我为之陶醉的乐声呢?我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发誓再不学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由此我想到,师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芬奇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佛罗基奥讲清了道理之后,他便刻苦地练习,用心学习,正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他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而我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这时我方感到,怕艰苦,在困难面前懈怠,终究是要失败。
  不仅学习艺术是这样,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学起,只有打好基础方可学出成绩。
  我喜欢写作,真羡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师却要我天天记札记,把所见所闻的小事都记下来,当时我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坚持了。现在,当我一本本地翻看那一摞札记时,方悟出了老师的用意:她是让我练基础,积累材料,一点点地提高呵!所以,我在写作上的进步---虽然它微小---是老师教之有方的结果,同时也是自己没有懈怠的结果。
  芬奇画蛋直至学画成功和我的失败与进步,都说明不仅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怠,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能有什么知识学不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五、资料汇编
海涅(1797~1856),歌德之后德国著名民主诗人。海涅的早期创作主要是抒情诗《歌集》和4卷《旅行记》。《歌集》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内容多抒写诗人自己的经历、感受、憧憬,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批判封建复辟暴行和资产阶级市侩习气。旅居法国后,海涅的主要著作是其代表作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文艺论著《论浪漫派》。为支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写作了《西里西亚织工之歌》。
六、拓展阅读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只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忧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
赏析:作者叙写了有关季羡林的两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作者对“到底怎样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问题的深刻见解,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标题“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全文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富有哲理,既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作者对“人格魅力”的深刻挖掘和充分肯定,有较强的感染力。
七、课后习题全解
一、这篇课文节选自德国诗人海涅为精印章《堂吉诃德》写的引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不同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怎样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2.“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分析:抓住作者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来写。答案:1、少年海涅非常喜爱《堂吉诃德》,读得入迷,对堂吉诃德的壮举给与了热情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同情与叹息。由“器重”、“爱慕”、“可敬可佩”和“可怜”、“辛酸”、“心里不忍”等词语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作者“每隔五年看一遍《堂吉珂德》,印象每次不同。” 青年歌德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甚至嘲笑堂吉诃德是个傻瓜。可是,当作者碰到人生困难时,中能从堂吉诃德那里受到启发,得到力量。尽管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者更珍视少年时期的感受。 2.“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作者用这句话结束文章,委婉的点出了《堂吉诃德》给处在徘徊中的海涅以启示,也说明堂吉诃德对作者的人生之路影响之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读《堂吉诃德》(语文版九年级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