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七年级)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七年级)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53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七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请看一个老师上《爱莲说》的教学案例:
介绍“说”“记”“铭”等文体知识和特点——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生翻译句子——分析文章内容(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齐读,作者对莲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的特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课后练习
我想,无论这位老师的个人素质多么的高,这堂课是失败的。整堂课只安排了开始的一个齐读全文,中间的一个齐读“直接写莲的句子”。像《爱莲说》这样的短小精炼的美文,缺乏朗朗书声总不是个味。
如此现象决非个别。
随手翻阅学生课本,便发现学生学过的课文,周边的空白处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学生都已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了?不是。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的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如各段从第几节到第几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考•练习”中各题的标准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诸如“以物喻人”“排比”“对偶”等等。
(二)问题思考:
    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沉闷的现象呢?课堂上朗朗的书声哪去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诵读较少的原因有这样一些:
1、学校教育受高考中考的影响很深,诵读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成绩,急功近利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现象。
2、学生个人认识的偏差,认为只要分数高就行,而考试是不考朗读的,默写又不需要出声。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诵读能力的低下。
3、有的认为朗读是课外的事,课内要滕出时间传授知识。所以有的老师总是一味的强调课前预习,把课前预习当作一种法宝。总认为,只要学生能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剖析课文,就会很顺利的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碰到篇幅较短的课文,课堂上还能挤出点时间叫学生默读或朗读一、两遍;若是篇幅较长的课文,那就只有教师讲的时间而根本不可能有学生读的时间了。而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我们的校园,这样的现象和认识并不少见。看来,教改较改,这个不改叫没改!
既然这样,我们决定以“怎样让语文课堂响亮起来”作为小课题开展探究与实践。
二、问题研究:
(一)专业学习
1.理论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评价建议”中对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
——摘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摘自《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他山之石:
    对于课堂诵读的训练,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几位老师的案例。其间既有名师,也有普通老师。
王聚元老师《春》的教学设计::
1、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3、诵读。领会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精妙。
可以看到,王老师点评摘录:教学设计注意突出了诵读,用诵读法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赏析。
《 曹刿论战》教案(佚名)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  2.点读  3.译读  4.品读  5.理读  6.背读
   四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正读。
     l、同学们朗读课文。
    2、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同学们再读课文。
     4、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5、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l、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1] [2] [3] [4]  下一页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七年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