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古代汉语基础知识(高三)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高三)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17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高三),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  
  六、同义词的辨析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屦”。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nb



www.deyou8.com
sp;)“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  
  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  
  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  
  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高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