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不是绝对一元的, 而是多侧面的,立体的, 有层次的, 不同语境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对话对象的心灵也一样, 是立体的, 多侧面的。应该把自我的哪一个侧面亮出来, 哪一些侧面应该隐藏, 以便和对方的某一侧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这是修辞的学问, 否则就会驴头不对马嘴, 造成聋子的对话。这些都是须臾不可忽略的。我们的修辞学科, 应该意识到这里有最为富饶的矿藏。
这些, 在西方, 尤其是在美国, 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但是他们也不过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开始的, 时间并不长。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在这以前中断了上千年。而我们国家先秦诸子的论辩, 遗产非常丰富, 西方人根本就不清楚, 如果我们不去作起码的归纳, 而一味跟着人家去演绎, 未必能掘出自己的金矿。演绎法要有归纳法来补充, 归纳法要有演绎法来补充, 才不至于被归纳或演绎的现成话语框定了我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