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比喻和诗

比喻和诗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57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比喻和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谢道韫的比喻,不但恰当切至,而且富于诗意的联想,而谢朗的比喻,则是比较粗糙的。

比喻的“切至”与否,不能仅仅从比喻本身看,还要从作家主体来看,和作者追求的风格有关系,谢道韫的比喻之所以好,还因为表现了她的女性身份相“切至”,如果换一个人,关西大汉,这样的比喻,就可能不够“切至”,有古代咏雪诗曰:“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麟败甲满天飞”,就含着男性雄浑气质的联想,读者从这个比喻中,可能感受到叱咤风云的将军气度。

比喻的暗示和联想的精致性,还和形式和风格不可分割。

未若柳絮因风起,是七言的古诗(不讲平仄的),是诗的比喻,充满了雅致高贵的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写法。同样是写雪的,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就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了。李白的豪迈与他对雪花的夸张修辞有关。如此大幅度的夸张,似乎有点离谱,故鲁迅为之辩护曰: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3]

 

鲁迅的这个解释,仅仅从客观对象的特点来看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全面看问题,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的客体的特征的相似性,鲁迅所说,正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在北国燕山,雪花特别大。但是,特征的相似性是很丰富的,有时,北方的雪花并不仅仅是雪片之大,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以雪片之多,铺天盖地之美取胜。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呢?这就有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主体特征,也就是情感的、风格的选择和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似乎感情感是绝对自由的,但是情感还到受到另一个维度的约束,那就是文学形式,“燕山雪花大如席”之所以精彩,还因为,它是诗。诗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如果是写游记性质的散文,说是站在轩辕台上,看到雪花一片一片像席子一样地落下来。那就可能成为鲁迅所担忧的“笑话”的。但是,诗意的情趣,并不是文学唯一的旨归,除情趣以外,笑话也是有趣味的。文雅地说,就是所谓谐趣。这时的比喻,就不是以切至为贵,相反,越是不“切至”,越是不伦不类,越有效果,这种效果,叫做幽默同样是咏雪,有打油诗把雪比作“天公大吐痰”,固然没有诗意,但是,有某种不伦不类的怪异感,不和谐感,在西方文论中,这叫做“incongruity”,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能成为某种带着喜剧性的趣味。如果说,诗意的比喻,表现的是情趣的话,而幽默的比喻传达就是另外一种趣味,那就是谐趣。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如“这孩子的脸红得像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这是带着诗意的比喻。如果不追求情趣,而是谐趣,就可以这样说:“这孩子的脸红得像红烧牛肉”,这是没有抒情意味的,缺乏诗的情趣的,但是,却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很幽默风趣,这叫做谐趣。要知道,诗歌的趣味并不只限于情趣,而且还有谐趣。这在诗歌中也是一格。相传苏东坡的脸很长而且多须,其妹苏小妹额头相当突出,眼窝深陷,苏东坡以诗非常夸张地强调了他妹妹的深眼窝说:“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妹妹反过来讥讽哥哥的络绸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哥哥又回过来嘲笑妹妹的“奔儿头”:“迈出房门将半步,额头已然至前庭。”妹妹又戏谑性地嘲笑哥哥的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虽然是极度夸张双方长相的某一特点,甚至达到怪诞化的程度,但却没有丑化,至多是让人感到可笑,这就无伤大雅。除此以外,诗歌的比喻还有既不是情趣,也不是谐趣的,叫做“智趣”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整首诗都是一个暗喻,把自己的心灵比作是水田,为什么永远清净如镜地照出天光云影呢?因为有源头活水,联系到诗的题目的“观书”,说明,观书就是活水。这不是抒情的情趣,也不是幽默的谐趣,而是智慧的“智趣。”

  什么问题都不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思考线性化,线性化就是把系统的、多层次的环节,完全淹盖起来,只以一个原因,直接阐释一个结果。比喻的内在结构也一样有相当系统丰富的层次,细究下去,还有近取譬,远取譬,还有抽象的喻体和具体的喻体等的讲究。[4]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常见的偏颇,就是鲁迅也未能免俗,把客体的特征作为唯一的解释。

我想,他的失误,最根本的是,他提出问题,是从一般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诗的角度。如果从诗的角度,柳絮因风,撒盐空中,就不仅仅是修辞的问题,修辞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要看第一,传达情志起了什么作用,第二,而什么样的作用又要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同样的比喻,在不同的文学形式,效果是不同的。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

 



[1] 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4页

[2]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3],《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4]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我的《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31页。或者我的《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上一页  [1] [2] 

比喻和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