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学点议论句式

学点议论句式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75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学点议论句式,
(10分钟后,学生读语段)

生:(学生读)写的题目是:淡泊。

忘不了陶渊明在田园里东篱采菊的背影,忘不了季羡林感动中国人物获奖时的那句话“受之有愧”,忘不了印度甘地面对“国父”圣雄的称号,依然抛弃荣誉,奉行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主张非暴力思想,平息内战。淡泊是埋藏在人们心中的一粒种子,定能长出鲜艳得花儿,让人生更美,淡泊是一缕春风,定能驱散心灵的乌云。

师:好,这个同学用了第一种方式,选了三个事例,先国内,后国外,注意了细节,挺符合要求的。甘地这个例子用得好,在甘地的个人生活中有一些独特的现象,包括素食,独身,默想,每周有一天不说话,只穿印度土布做的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加劳动等等。他的思想影响着世界,可以再具体一些。

生:(学生读)写的题目是:魅力。

当你面对奔腾的黄河,你是否感到那生生不息的魅力;当你行走在田间小径,你是否感受到陶潜那份洒脱的魅力;当你伫立于零丁洋边,你是否感到了文天祥那份刚毅正直的魅力;当你的耳畔响起不屈的交响曲,你是否感受到贝多芬那份与命运抗争的魅力。

师:这位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啊。这段文字紧紧扣住了“魅力”,使用了第二种递进句式,用“当你……你是否……”的句式形式,读起来很有气势,有力量。就是在写人物上再铺垫一下,“陶潜”“贝多芬”出现还是有点突兀?可以增加点内容。

生:(学生读)写的题目是:情在不言中

是谁在捡到路上的万元巨款,放到了派出所而匆匆离去?是谁在母亲的肾脏危险时,偷偷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献给自己的母亲?是谁在自己难产时,医生询问“保大人还是孩子”时,妈妈勇敢地签上“保孩子平安”的字样?情在不言中,情在浓浓的行动中,在眉宇间,在静默的祈祷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第一种平行式,凸现了生活的三个事例,挺令人感动的。为母亲捐肾的是山东枣庄的田世国。

生:(学生读)写的题目是:必须跨过这道坎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得不,而且必须跨过一道道人生之坎,曾记得廉颇跨过那道心灵之坎,传出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曾记得华罗庚跨过那道诱惑之坎,千里迢迢报效祖国,终于完成生命的夙愿;曾记得……

师:这位同学还没有写完。

生:(学生读))写的题目是:必须跨过这道坎

是谁在寒烟衰草的北国,手持旌节,跨过了饥饿、寂寞、孤困这道坎,而保持了忠义的节操;是谁在零丁洋头怒嗔元兵,跨过鞭笞、凌辱、诱惑这道坎,而保持威武不屈的正义;是谁在历史的篇章里手握如椽大笔,跨过宫刑耻辱这道坎,而保持秉正实录一代史官的品质。

师:这两个同学都写了“必须跨过这道坎”,第一个同学用了第一种并行方式,第二个同学用了递进方式。很明显第二个同学有细节,材料也丰富,要比第一个同学写得好一些。

通过同学们的练习,我看到了希望,同学们大都掌握了这两种句式形式。只要我们利用好议论句式这个小小的支点,一定会使议论文更充实、更具文采。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一

 

1、  学会思考生活与人生

我们有时到学校听课,有时进行学科会议,很多教师就说:现在学生的作文语言太平淡,写议论文光知道举例,举例也是平铺直叙,举例之后也不会分析,语言太乏味,驾驭语言的能力太差了。针对这些问题,我就在一个学校应教师之邀请,上了这节作文课。我上这节课有两个目的:一是作文要增加点理性的深度;二是学会议论的句式与议论的方法,从一个小的角度入手,以点带面,加以引领。

作文如何增强理性的深度?如何思考生活与人生?最近看了史铁生致北大附中高一(3)班学生的一封信,谈到了这个问题,十分深刻。他说:

所谓“深入生活”大概意思是:你要写作吗?那你就得到农村去呆一阵子,到工厂去呆一阵子,或者到军营、医院乃至监狱去呆一阵子,体验体验那儿的生活。我就想了,以我的身体条件是绝难实践这套理论的,那么是不是说,一个大半时间坐着、少半时间躺着的人就不配写作了?我挺不服气,心想凭什么你们的一阵子是“深入”,我的一辈子倒是“浅入”?于是不管那套,既然有想法,我就写吧。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要让那条金科玉律不死,非中间加上“思考”二字不可,即:深入思考生活。其实,任何生活都有深意,惟思考可使之显现。生活,若仅仅是经历,便似一次性消费,惟能够不断询问它,思考它,向它要求意义,生活才会漫展得深远,辽阔。所谓胸襟宽广,所谓思想敏锐,并不取决于生活样式,而是与你看它的角度与深度相关。最为深远、辽阔的地方在哪儿?在心里——最为深隐的疑难,和你对它最为诚实的察看。比如作文写得好不好,并不在于你怎样活过,而在于你怎样想过,或想没想过。有同学问我是怎么写《我与地坛》的?我的经验是:到哪儿呆一阵不行,呆一辈子也未必就行,而是要想、要问。

在这里,史铁生给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说,我们人人都在生活中,都在深入生活,但为什么作家能够写出发人深省的作品呢?就是他们思考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而我们中学生的作文核心缺失,就是缺乏“思考”二字。没有思考的人生,就是浅薄的,就没有灵魂。

周国平也说:“没有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省察,就是思考,就是反思,就是设问生活的意义。通俗一点说,就是设问为什么。那么,高中生的作文也是如此,我们学生的作文往往在行文时,在用例时,在说理时,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而没有真正的思考生活与人生,没有把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层意蕴揭示出来,没有把思考展示出来。实际上,写作就是写人生思考的,就是写别人、引用事例,也是要把思考展示出来的。在议论文中,如果这样设问就有深度了: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又到哪里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把责任与意义放在生命的肩头?只有这样思考与审问了,作文才有了理性的光辉。

选择议论句式,只是形式的,但这是深层意蕴、理性升华的载体,是为内容的充分表达作铺垫的。

2、  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支点

有很多学生说:“老师,我的作文语言不好,怎么办?”有的老师也对学生语言驾驭能力差,十分伤脑筋。怎么办?有时为了安慰学生,我就很简明地告诉学生:不要紧,语言好就是会描述,会用句式嘛。对学生一定要给他指明学习的方法。尽管这个事情很复杂,学生语言不好,有阅读的原因,有潜移默化的原因,有兴趣、爱好等等原因,但一定要用最简明的语言告诉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我通过努力,能够迅速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还是看史铁生在信中的一段普通的文字,就用了三处反问句:

我常跟我的小外甥说,就算你北大了,清华了,博士后了,学习也不过是才开始。世界上那么多书,还不够你读?人世间那么多疑难,还不够你想?读书重要,思想更重要。书是人写的,古圣贤之前并没有书,或只有很少的书,何以他们竟能写出前无古人的书呢?还是要靠观察,靠感受,靠思想。

在这里,史铁生的语言并不枯燥,还很活泼,很有韵味,一个是作者的思想在起作用,一个是作者的语言在起作用。在这里,议论的句式起了很好的作用,就是用了三个反问句,语言就活了。倘若不用呢?从表达的分量上看,就不如现在重一些。可见,句式是提升语言理性、深度以及文采等方面的好方法。

这节课我给学生总结了一些句式,如:“是什么,是什么”“是谁……是谁……是谁……” “忘不了……忘不了……”“君不见…… 君不见……”“想起了…… 想起了……”“曾记否…… 曾记否…… ”“为什么…… 为什么……”等等,只是形式,是一个个小小的支点,是方式,是方法,可能从某种角度看是浅层次的,但这确实是迅速提升学生作文语言能力与水平的“钥匙”。

我们语文教师要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就是迅速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你总结了吗?传授了吗?是如何传授的?我是经常反思自己的。客观讲,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要读整本书,要提升他们的认识能力,这些都是对的,也应大力提倡。但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迅速的、立竿见影的提升写作层次。   

3、  在“点”上突破,在“面”上开花

   为什么我要选择突出“议论句式”?为什么我要选择一个小小的“点”?为什么我的作文课切口都很小?我是语文教师出身,尽管我是语文教研员,但我不怕上课。我一般上作文课,我上课的角度都是切口很小的。我觉得,我的作文课要做到这样三点:

   一是让学生学到至少一种写作手法。就是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效仿、训练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学生的作文能力能迅速提升。

   二是要讲、练结合。教师的讲要充实,尽量多的提供优秀的案例,供学生思考、揣摩、借鉴,同时就是课堂上必须留出学生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当然,训练也要尽量多的提供不同的训练题目,让学生灵动地使用学到的方法。

   三是总结规律,容易“克隆”。因为我是教研员,教研员的使命之一就是让自己的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我经常说:我的课很简单,很容易“克隆”,你回去就可以马上“克隆”给你的学生。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总结规律,例如,这节课总结了两个公式,好学易学好记,这就达到了规律概括与总结的目的。

我一直认为:真理都是很简单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深入而浅出。这样,学生才觉得作文不是畏途,很简单,很好操作。如果教师把作文形容得很艰深,很难提高,那么会有几个学生喜欢作文?况且,高中作文还是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考也是考查这“基本”二字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基本”上多努力。 

   我的作文课大都是从“点”上突破的,例如,我上过如下的作文课:

  学会使用“如果”;

  学会运用“为什么”;

  用“是”字排比,学会联想;

  学会描摹生活的细节;

  四字句与反问句;

  学会理性分析;

  形象性描摹事例;

语段的“点”与“面”的组合等等。

这些作文课都是“点”上的突破,整体看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面”,就形成了作文教学的大空间。

我的作文课不是做秀的,我的作文教学是追求实用的,这是我这节作文课的特点吧。

教学反思二

 

1、这节课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这节课,是我在一个学校视导时,应语文教师的恳请而上的。语文教师讲,学生的语言文采不够好,怎么办?你能给我们上一节作文示范课吗?

我也在反思: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办法了吗?有没有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语言与文采的好方法?并且是迅速见效,立马提高。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给学生做作文的报告。我先让前排的几个同学站起来,讲讲对我报告的期待,或者讲讲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一位瘦小的女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作文的语言不好,文采就那样了,看看在结构或素材上给我们指导指导吧。”

我当场这样质问:“谁说你语言不好?谁说你文采就那样了?这是哪个语文教师说的?语言与文采是可以立马提高的,是有简单易行的方法的,是有捷径的。”那天,我就重点讲了提升语言与文采的方法。

要问这节课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迅速提升语言与文采的方法,就是通过一节课让学生达到基本入门的诀窍,就是经过简单的、容易操作的议论句式,迅速达到优秀议论文语段所期望的水平。

从这节课学生的反应看,从学生最后自己读出的文字看,学生大都能迅速的掌握这种方法,并立马见效了。实际上,我因为对这个班的学生不熟悉,最后叫起来的学生并不是这个班最好的学生,我也不太喜欢叫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因为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是让不擅长作文的学生,作文擅长起来;让不精通作文的学生,作文精通起来;让学生走出低迷,让成功弥漫学生的身心。

 

2、为何这节课定位在训练“一点”上?

 

作文的事情很多,这节课为何定位在这“一点”呢?

在这里,我是借用了黑格尔“这一个”的美学观点来解释一下。黑格尔说:“绝对精神是艺术的内容,但它需要通过个别的具体感性的形象显现出来,而在文艺作品中,就是要通过一定的人物性格来表现。”他认为文学就是要写“人”,特别是“这一个”。他首次提出了文学作品创作“这一个”的观点。黑格尔在这里讲的是文学创作,而我们的写作教学难道没有“这一个”?写作教学的“这一个”的方法在哪里?如何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一个”的写作技巧呢?

于是,我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针对高考作文的具体要求,特别是针对学生作文大量存在的平铺直叙、简单直白、语言干瘪的状况,通过长期的摸索与思考,对作文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那就是——

一课一法,法法相加,遂成一家。

一课一法,就是一节作文课要凸现一种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一种方法的学习,迅速达成一定的要求。

法法相加,就是日积月累,环环相扣,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贯通起来。

遂成一家,就是法法反复训练,点面结合,逐渐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与写作风格。

这几年,我是借助语段教学来重点突出“法”的教学的,重点出示了一下的“一课一法”写作课:

语段扣题法;

开头“一”字入题法;

学会使用“如果”;

  学会运用“为什么”分析事例;

  用“是”字排比,学会联想;

细节定格法;

  四字句与反问句组合法;

  学点理性分析;

  形象性描摹事例;

 “点”与“面”的组合式语段等等。

例如《学会 “如果”》 《学点理性分析》的课例,曾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过。实际上,这也特简单,就是连续使用“如果”句式,来分析材料,例如:

如果袁隆平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他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农民着,科学着;如果他仅仅是为了钱而生存,他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技大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而又纯净;如果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杂交水稻也不会靠近他。

而本文的“学点议论句式”,则是针对学生的语言乏味、单调而进行的方法探索。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作文中等的学生,我深深地为学生的作文热情所打动,也曾为学生作文无法迅速提升而揪心。这位学生当时写的作文题目是《和谐》,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和谐,首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加坡土地不是很多,但人们特别注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他们借助自然阳光,发展了世界著名的旅游业,他们不允许随地吐痰,对破坏自然的现象要进行惩罚。他们才是真正的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段文字是文通字顺的,但没有特色,语言平淡,平铺直叙,不能真正打动人,且没有一个句式。这是高中学生作文的共性。你可以随便到一个学校翻看一个班的议论文,有的几乎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学生使用像样的议论句式。这样的学生作文俯拾皆是。

如何迅速提升议论文的语言与文采呢?

我简单给这个学生说:“文采=句式。要有文采,必须多用句式。这段文字如果用上两种句式,排比句、反问句,在合理的想象组合下,就成为一类卷作文了。”我当场用句式口述修改了这一段:

和谐,是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理性之花。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沙滩纯净美丽,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街道干净漂亮,当我们听到总理李光耀说——“新加坡只有阳光就够了”,你的心中想到了什么?那肯定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和谐。为何他们对自然这样的尊重?为何碧绿的草地萦绕在人们的身边?为何“不许随地吐痰”成为了普通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对自然尊重,才会有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当然,组合这段文字可以用很多议论句式,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通过这前后的对比,学生说:“会了,会了,这么简单啊。”

实际上,大道至简啊。

教师就是要做到深入而浅出,让学生真正觉得语文很简单,很轻松才好。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说,你写作基础差,读书少,文采要慢慢吧,那这个学生可就绝望了。

正是为了学生作文“有门”,大道如简,我的作文课就定位在“这一点”上。

 

3、这节课的设计有层次吗?

 

作家莫言曾说,如何写作呢?第一,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第二,要大胆模仿,鲁迅、沈从文、马尔克斯等都曾经模仿过,若连续模仿20个作家,就会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一个作家一旦有了独立的语言和风格,我想就等于拿到了一张进入文学会堂的门票了。”

独立、个性、风格,都是一个作家苦苦追求的,但我们的学生也和作家一样,也需要“模仿”。

所以,我设计的课很简单,很好操作,很实用。就是三步:

一是参模。

就是提供模仿的依据与凭借——优秀案例,供学生学习模仿。这里要分两步走,一是搜寻,二是“活化”。

搜寻,就是寻找符合课堂要求的优秀片段案例,这是最难的。案例可以从作家写的文章里找,也可以从高考满分作文里找,还可以从学生的习作里找,还可以从教师自己的下水作文里找。实际上,“从容是一种境界,从容是一种品行”的这段文字,是我自己写的一段,是从《从容》的下水作文中抽取的。包括上面“如果袁隆平”的这段文字,也是从我另一篇下水作文中选取的。《学点议论句式》的其他几段,有的是作家写的,有的来自满分作文。

活化,就是语段形成梯度,不平面化的,不死板,有张力,给学生以更大发挥的空间。相同相近的句式类型可以展示,不同多样的句式形式也可以展示。尽管句式简单,也要让学生仔细分析句式的表达,分析句式是如何呈现的,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分析不到位,就很难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领。

本课第一个语段“从容”是简单的句式组合,而“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落”,“是谁陪我栉风沐雨”,“我忘不了文天祥的爱国正气”等三个语段的句式形式,就呈现多样化了,这在告诉学生,句式是千变万化的,是多姿多彩的,所以这就是“活化”的妙处。

二是授法。

就是教师授其法,引其道。交代具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得到写作的捷径。我们经常说,要授之以渔,要给学生点金术,要交给学生点金的“指头”,但往往庞杂繁琐,要么全盘托出,要么纯粹个例,没有把共性的、独到的发现交给学生。在这里又涉及到两点:一是类聚,二是法式。

类聚,就是尽量把相同的形式归类、整理、聚合。本课我把几种议论句式进行了列举与聚合,这是为了让学生集中的了解与借鉴。如“君不见…… 君不见……”“想起了…… 想起了……”“曾记否…… 曾记否…… ”“为什么…… 为什么……”等等。实际上,学生还可以就此引申丰富起来。当然还有 “当……当……”“为何…… 为何……”“难道…… 难道……”“那是…… 那是……”“难忘…… 难忘……”等等。当然,如果你用例很娴熟了,还可以取消句式,进行暗式排列。如2010年的山东卷,一位59分的考生,第二段就用了排比的举例形式,仅用了一个反问句,也相当精彩: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求阙斋”,为什么要求阙而不求全?断臂维纳斯历时千年,依然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辉,只因那失掉的两臂。参透凡尘的苏子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此看来,人生的确不完美。

法式,就是尽量给学生总结一个公式,让学生有章可循。当然,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说,这是八股啊,是教条啊,文章无法啊等等,但对学生来说,对大多数还没有“得其法”的学生来说,还是需要“法式”的。

当然,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式,而况作文的法式呢?

但我想,要先“入格”,然后再“出格”啊,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啊。你的学生连“格”都没入,何谈出“格”呢?

所以,我对议论句式简单概括出两种形式,一种是并行式,一种是递进式。并且用公式来简单形象的呈现出来:1+1+1=观点;1×1+1×1+1×1=观点。

我也在反思,这样好不好?是否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是否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是否会形式化或趋同思维?

我忽然想起鲁迅的教诲:“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创作总根于爱”。

茅盾这样分许鲁迅的观点:鲁迅屡次说,他不相信《小说作法》这一类的书籍。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否认了写作小说应有法则,而只是反对那些穿凿造作、卖弄技巧、而实际是叫人钻牛角尖的所谓“作法”、“ 法程”一类的庸俗的书籍。

鲁迅与茅盾的话都是对的,作文尽管无法,但也不反对模仿与法则。

那么,面对学生的简单陈述、干瘪无趣的文字,我们只有束手无策?学生只有坐以待毙、望洋兴叹吗?难道我们能忍心看着学生自己在黑暗里摸索无望吗?

我觉得,这是模仿“这一个”的法式,是一种高中作文句法归类的总结与提炼,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这只是一种高中作文句式训练的途径而已。

三是得法。

就是学会模仿,借助提供的句法归类,自己成功创作语段,迅速掌握提升语言文采的方法。从这堂课的实践看,还是基本达到了提升文采的目的。

当然,一个学生的语言与文采,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努力是不会一蹴而就的,这只是一个开端,只是提供了一种提升的环境,只是有了一种途径。

从五个学生当堂的句式语段训练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学生运用句式的灵活性,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表达内容的层次感,还都是可以的。但有个别同学句式运用还是简单了一些,有的是为使用句式而写句式,没有把事例与句式很好的融合起来,句式还没有真正的变通与“活化”起来。在运用事例方面,还是采用常见的人物,如司马迁、陶渊明、文天祥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今后作文教学改进的。

在这里,我还想说,课本也应是我们学习议论句式的典范。下面是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文字,我们要学习他多少议论的句式呢?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语言是魅力无穷的,也是学无止境的。德国思想家伽达默尔说:“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上一页  [1] [2] 

学点议论句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