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语文课堂训练中的人文意识的行动研究报告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 若想提高语文能力,则需通过扎实的训练才能实现。一些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颇有挑战性的课堂训练会令语文课堂焕发着生机和激情,但是对于一些急功近利者,大量且刻板枯燥的训练足够使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他们过于注重了其工具性的意义,而忘记去挖掘工具性背后蕴藏的人文因素,人文特性逐渐失落,长此以往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因而本次行动研究旨在通过语文课上的相对训练在把好基础知识关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讲人文精神传递与学生,让学生在练习中也能感受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灵魂。
在训练中提高人文意识的原则
1. 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无论是传授知识点的新课教学,还是把语文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观点的训练环节,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考和实际活动。在训练中灌输人文精神,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找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的契合点,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只有让学生的思维都展现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 从而打动学生心灵,人文精神的灌输才有其效果。训练中人文意识的灌输若不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只作被动接受,而不去积极地思考,那么,
。
2 强化设计和适时的指导
每一节语文课中,都有着丰富的训练的因子。这些训练,丰富着学生的知识,锻炼着学生的能力。以朗读训练为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语的基础上,重在体会情感,学会进入情境。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并非是泛泛之读。在教授初中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实施的针对性朗读训练是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样学生们,也进而实现与读者的心与心交流。当然,人文性思想的灌输需要教师有精心的设计与巧妙的构思,在训练过程中,更要有不流于形式,不泛泛而谈的指导,这样慢慢引导,细细品味,才能 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
3 深化认知 提高有效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熟练技能,巩固所学内容这个过程中,“情”不可假情假意;能够做到思想深刻,将文本吃深吃透吃活,而不是流于形式,注重课堂的有效性。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创设生活情境来深化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通过师生亲身体验的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领悟语文。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我多次尝试实景教学。实景教学的本质就是把课程生活化,走进学生的心中。
例如在春游时,我让学生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去寻找安吉竹博园中的美好景致,并用相机选取合适的角度作拍摄。回校后,在此次游记类型的写景作文训练中,学生们首先互相交流了自己在竹博园里留下的各个影像,回忆了当时竹博园的各种景物和自己的相关经历,而后我要求学生本次的作文要能够捕捉到景物的特征,要有细致准确的描摹,并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他们的完成的作文中,不少作品都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因为感受的不同,他们写出的景物特征也各有千秋。若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文章便不会充溢着真实的情感,若没有一定情境下的交流指导,便不会有切记体察的深刻思维,若没有认知上的深化,便不会有人文精神的进一步的领悟
提高意识的行动设计和实施过程(
11、在朗朗书声中激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披文入情”须从朗读入手。我们知道,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 是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其外在形式是声音语调,内在基础是理解。我国教育家历来都很重视朗读,认为只有拿腔拿调地读,才能进入文章意境之中。我们通过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
教师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老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然而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老师的范读渐渐逝去,这必须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我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深沉的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于教师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的有感情地朗读,使同学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个发自内心的呼喊:“周总理,你在哪里呀,我们永远想念你。”
教师引读。引读似乎是执于教师手中的一支魔棒,再平淡无奇的课文内容,经教师的一番引读,都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深深的感悟。特级教师于永正、卓友仁等语文教学大师们,在他们的语文课上充分体现了引读的魅力。教师通过引读,不仅体现教师对文本极强的驾御能力,同时又看到他们牵引着孩子慢慢进入文本内容,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教师情、文本情、学生情和谐统一。学生的激情随着引读而激发。
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配乐朗读是朗读中通过音乐,预设朗读基调,调控朗读情绪,创设朗读气氛。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进行朗读能唤起情感,能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新。如在上〈风中的雏菊〉时,教师以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作为背景,那母女情深,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随着音乐,伴着言语萦绕在学生们的周围;在上〈半截蜡烛〉时,和着小提琴协奏曲《深思》让学生们读读当时紧张的情况和母子三人的表现时,母子三人为了保护机密的情报,为了自己深爱的祖国,为了民族的独立而与敌人巧妙周旋的机智、镇定、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母子三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对于对话较多的文章,我们则多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将自己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中。《山羊和狮子》一文讲述的是老山羊迷路误入狮子洞鼓起勇气,沉着对付狮子,最后逃过狮子魔爪的故事。文中的对话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教学时,反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山羊和狮子的对话,学生深刻理会老山羊之所以以弱制强,是因为在遇到强大的对手时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想象朗读。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采取各种电教手段,如录像,录音欣赏,幻灯,投影,自制动画软件及大量幻灯片,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边想象边朗读。把学生先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像,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表演朗读、串读、轮读等等,因课文内容而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的形式。朗朗的书声,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去感受人物、感受情节、感受生活;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展望未来,融入自然。朗朗书声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也凸现出来了。
2、在说说议议中悟情
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说”一是练习说话,学会规范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是练习思维,让学生在说说议议中中,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出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这里所说的就是后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学生议论的话题,学生在议论和交流时,学生的在观点的撞击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对文本、对人物、对故事、对景物更深的理解,对文本的褒贬产生共鸣。
说和议都应有一个话题,根据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围绕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总起段、中心段、重点段展开讨论;我们可以围绕人物的言行、事物的特性、故事跌宕的情节展开研究;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辩驳。课文《半截蜡烛》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中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与敌人巧妙周旋,最终化险为夷的故事。整个故事悬念迭生,人物性格鲜明。教学中,教师围绕母子三人在危急时刻的表现设计层层推进的议论话题:①请你们根据提示概括地说说母子三人为保护情报分别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怎样?②质疑:那如果这些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做的,结果会怎样?③质疑:如果母子三人采取的行动都是一样的,结果会怎样?④质疑:那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结果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读读议以,母子三人为了深爱的祖国,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情报的安全,“急中生智” “随机应变” “见机行事” 沉着冷静” “临危不乱” “镇定自若” “前仆后继” “奋不顾身” “默契配合”丰满而伟大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生命教育,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交流,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学生的品格得到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