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05-30 02:40:22    浏览次数: 608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拿破仑有一句至理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我把它改动一下:不想写好作文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那么在我们的班里有没有不想写好作文的学生呢?没有。有的老师说:“不光有,而且比比皆是。”我说:“那不是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作为以一名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提笔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那么什么是好文章呢?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是学生追寻的,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一直探讨的课题,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诗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这样说过“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认为“感天动地”才是好文章。     为了使文章能“感天动地”,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等又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感天动地”的策略。结果发现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都认为兴趣是写作最好的敲门砖。     而关于“兴趣”的论述非常多,我们先从眼前说,现在已经年近70,至今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远一点,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那么这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有人试验:对一些大白鼠播放音乐。过一段时间将他们同没有听过音乐的白兔比较,发现前者聪明、伶俐、活泼。脑科学研究专家、诺贝尔获得者R·W·斯佩里对人脑的研究也证明: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语言、计算功能,名为“理性半球”“逻辑半球”;     右脑具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功能,偏重对音乐、舞蹈、节奏、绘画等空间形象和识别,与人的想想功能相适应,故叫“情感半球”或“创造半球”。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以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这学期指导了十多篇作文,发现只要材料选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们前面刚上过的作文课《寓言新解》,一则“癞蛤蟆给天鹅的一封信”就引得学生激情满怀,题目一给出,群情激奋,学生奋笔疾书,一蹴而就,而且多数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当然写出的作品也像范文一样,引用诗词、俗语、方言等,出彩的地方,便引得学生哈哈大笑。在这里给大家念一段学生的作品:······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①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带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同时刺激学生礼品精美、价格不菲,谁猜对了并写得最好就把奖品颁发给谁。在学生猜测时,一层层打开,展示给大家,当到了最后一层时,停住,让学生去写,要求写出打开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我觉得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见效果。②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卸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再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③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     老师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现在好多人反对下水作文,认为老师的作文还是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不能蠢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产生共鸣。但还是有许多专家主张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同写一篇作文,因为教师等于处于在学生的现实境地,思想位置上,教师从学生方面推测此作文训练的可行性如何,并作出相应的处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位置互换”。它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我喜欢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从书上、网上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手底下发痒就顺手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情,课前或作文课上卖弄一下,很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们写的《狼》《红柳花》,给大家读一下: 对于一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沙漠并不稀奇,而对于一个刚刚踏上这块陌生土地的人来说,那就大不一样了。 以前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过,从我国的大西北到昔日的波斯,绵延几千公里的土地上,看不见一棵树,一棵草,放眼望去,这里只有沙的山,沙的海洋,沙的馒头,这里是生命的禁区,这里是死亡的陷阱。白天这里温度高达40°C以上,强烈的日光把一望无际的沙子晒得都能把鸡蛋煎熟,晚上气温骤然下降,听说能冻死一条活生生的狗,那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传说,在外地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因此,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让我既敬之又畏之。初来乍到,望着一个连绵起伏的沙漠一个高过一个,不禁浮想联翩,如果爬上远处那一座最高的沙包头,风景一定美丽无限,那里将会有炊烟袅袅的村庄,有马鸣风萧萧的天籁;有粗壮遒劲、古朴风淳的榆树,有那婀娜多姿、风姿绰约的柳树;有健跑如飞的黄羊,有狡猾机变的狐狸;有馥郁芳香的野花,有宁折不屈的白杨。然而,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眼前只是高低起伏的沙丘,沙漠里的热浪一层漫过一层,零星的野草在热浪里翻滚跳跃,游荡的马蛇蜍行色匆匆,不敢多做停留,犀利的猛禽,也不敢飞临深处,只有低洼处成片成片的不成才的红柳,头顶着火红的花朵,身披着铮亮的红衣盛装,还能让人兴奋一时。我跑下坡去,刚才从高处所见的红柳,乃不是零星的碎片,而是可以徜徉其中的红树林,红柳花开,一团团,一簇簇,清香扑鼻,置身其中,仿佛淹没于火一样的海洋中。我俯身一簇红柳,红柳花似钢花飞溅,一串串,一条条,开满枝条,煞是好看。拂过一支红柳放在鼻尖,我轻轻地亲吻,那清香如醍醐灌顶,通体馨香四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月二月花”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我想也只有在北京的香山才能看到,没想到竟在这沙漠深处、生命的禁区也会有这人间奇景,真是难得。     三、还有一些散文、仿古诗、现代诗、小说等等,对于学生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只有亲其师方能学其师,乃至超其师。当然,我们不能误认为教师的作文就是样板,如果理解成样板,以后写作文就会生搬硬套,那就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要鼓励学生的斗志,敢于与老师较量、比试,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上学的时候上地理课,老师给学生讲“地球的自转”说“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老师的口音重,说成了“太阳从东方奄奄兴起”,学生听不懂,他又重复了几遍,学生还是听不懂,这位老急了,钻到桌子底下,然后一边说一边演示,只见从桌子底下慢慢地露出一个光头来,学生方才明白,顿时课堂里哄堂大笑。幽默讲完以后,立即给出题目让学去写,估计不会有多大困难。     还有小沈阳讲的幽默笑话:一个人被后面两个人追赶,由城里追到城外,一直追到高速公路上,还不罢休,那个人跑快,后面的跑快,那个人跑慢,后面的两个人跑慢,前面的那个人实在跑不动了,看到了岔路口旁有一片坟地,那个人情急之下就跑了过去,一屁股就坐在了上面。见你刚到这里,留下悬念让学生去完成,此时学生的胃口已经比吊了起来,不能不写。     最后再公布答案,给学生一个惊喜,收效较好。     有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这个故事,我们的老师要多准备上一个这样的故事:比如捉鬼的故事。但学生的兴趣是不持续的,不能真正的说明学生喜欢作文,要想让这种兴趣持续坚持下去,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兴趣,只有激起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才是真正的“乐学”。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提出写作的三种境界,会给我们的老师指点一点迷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次第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地三境界也。这三种境界精辟地阐述了治学中“苦”与“乐”的关系,只有从乐趣入门,才能“独上高楼”,进而入迷,地苦学,人瘦了,衣带松了,但“终不悔”,最后终于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取得成功的乐趣。简言之:就是从乐趣入门—苦学登堂—独上高楼。我们说:艺术是相同的,只要我们留意就能发现许多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