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六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六

    06-14 01:59:58    浏览次数: 439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三语文笔记本学习计划二十六,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六、时文天天见——

想起范仲淹

周大新

在宋朝写词作文的人中,我常想起的,是范仲淹。

我所以常想起他,最初是因为他那些写离愁别绪的词句特别能打动我的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客居异乡的我,每每读了这些词句总能引起心的共振。后来知道他曾在西部边陲守边四年,率兵御西夏,更对他生了佩服之心,自己身为军人,当然知道戍边的那份辛苦和不易。再后来读史书知道他在朝中做官时,敢于上书直谏,力主改革施行于民有利的新政,更对他生了钦敬之心。再后来晓得了他的家事,知道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幼年生活十分贫苦,长大后发奋读书,昼夜苦学,终于凭自己本领考中了进士,对他便越加敬佩了。

令我常常想起他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在我的故乡邓州曾做过一任知州。邓州在做过一回邓国的都城,风光了一些年之后,长时期陷入了默默无闻的境地。直到范仲淹被贬降到邓州做知州时,邓州的名字才又渐渐响亮起来。他的任期虽短,可给邓州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记住的东西。

1046年的范仲淹,已是五十七八岁的老人了。而且就在前一年,他在宋仁宗支持下施行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被罢参知政事职务,逐出京都。若是一般人,此时肯定是牢骚满腹,得过且过,喝喝闷酒,骂骂娘,亦或是像某些做官的,找一个“小姐”,沉在温柔乡里做罢,再不会去努力做什么了。但范仲淹不,他上任伊始,就四处察访民间疾苦,了解百姓之忧。之后,他就开始做两件事,一件是重农事,督促属下为百姓种粮提供方便,让人们把地种好,有粮食吃;一件是兴学育才,在城东南隅办花洲书院,为邓州长远的繁荣培育人才。

就是他办的这后一件事让邓州的名字在大宋国里又响亮起来。据传,他亲自踏勘书院地址,亲自审视书院的设计。他从远处为书院请来讲学的老师,他还抽暇亲自为书院学生讲学。据传,他在书院倡导有讲有问有辩。花洲书院的名字随着范仲淹的名字开始向四处传扬,一时令远近州县的学子们激动起来,有人步行来书院观览盛景,有人骑马来求留院学习。据说,连北边有名的嵩阳书院也派人来问传授学问之法了。

也就在1046这一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湖南岳州主持修缮城池,当岳州城面向洞庭湖的西城门楼———岳阳楼修复工程告竣时,滕子京写信给范仲淹,并附“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到邓州请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现在已不知道信使抵达邓州时的具体情景了,我猜想,那可能是一个黄昏,就在新修的花洲书院里,范仲淹接过了信使呈上的老友来信,他边在夕阳里读信边想起了与滕子京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同时考中进士的那种欢欣之状,想起二人曾共同参与修复泰州海堰工程的情景,想起两人当年在润州共论天下事的豪情,想起在西北前线二人一同领兵抗击西夏侵略的往事,想起两人一同遭陷被贬的现状,一时百感交集,遂转身进屋,展纸提笔就写,于是,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散文杰作《岳阳楼记》,便诞生了。

不过是一个时辰的挥笔书写,却给多少代人带来了阅读快感和深思。就在这篇不长的散文里,范仲淹记事、写景、言情、说理,把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展示了出来,并给我们留下了忧国忧民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此,人们只要一说到这个警句,就会想起范仲淹,也跟着会想起《岳阳楼记》和它的诞生地———中原邓州。邓州这个地方因一篇文章而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人们直到今天还不断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是因为天下仍有忧有乐,人们尤其是知识者和官场中人,面对忧乐时,取先乐后忧或取只乐不忧的,还大有人在。不是还有人在用公款胡吃海喝?不是还有人贪了国家钱财后潜逃国外游山玩水去享福了?不是还有人拿了老百姓的钱去满足赌兴一掷千金?任何事情的出现都不会是无缘无故,包括一个警句的时兴。

范仲淹用他的文章给天下人也包括给邓州人送去了美的享受和千古警示,人们包括邓州人自然不会忘记他。前不久,邓州人千方百计筹款,重修了他当年修建的花洲书院,使书院再现了当年的那幅盛景。如今,当你在书院的讲堂里、小院中、游廊内和荷池旁踱步时,你会不由得想起那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被贬知州,会不由得猜测他在哪所房子里写下了《岳阳楼记》,会不由得去猜他来邓州上任时的那份复杂心绪。

范仲淹是在写完《岳阳楼记》的六年后去世的。我估计,在他挥笔书写《岳阳楼记》时,疾病可能已经缠上了他的身子,只是他浑然不觉,仍在为天下忧虑,为百姓和朝政忧思。1052年他在徐州与这个世界做别的那一刻,他应该是心神两宁的,因为不论是作为一个官人还是作为一个男人亦或是作为一个文人,他都做了他所能做的,都做得很好,他对他的时代问心无愧。也是因此,他值得我们后人尊敬。我身为一个军人一个文人一个男人,每一想到他,就会觉得,他值得我效仿的地方真是很多。每一想到他,我也常会问自己:范仲淹在近千年前做到的,你都能做到吗?我还会经常想起你,老前辈!

我眼中的太白

他一身素衣,却曾经锦帽貂裘;他浪迹天涯,却有过醉诗金銮;他无名归隐,却本来满腹经纶
    漫步江畔,我窥视他怅望江天的落寞;驻足山脚,我仰望他呼唤山水的神采;徜徉诗中,我领略他藐视万物的气魄。
    ——他!太白!

   他的泪水已为政治而流干,他的热血已为山水而沸腾。
   他所经历的苦,他所遭受的罪,已被人忘却。
      他所倾出的爱,他所吟出的情,却被人铭记。
      ——他!太白!
    他的仕途已被黑暗湮灭,他的心灵已被山水涤荡。
    他在政治中死亡,却在山水中重生;在现实中痛苦,却在梦幻中涅磐。
他“梦游天姥”寄情仙界。他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他逃避现实的初衷,他慨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抱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叹出了他想登仕途却难入的感伤。他与友共饮,连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道破他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迷茫。
    不能说李白没有杜甫心怀天下、心系苍生的胸襟。
    不能说李白没有苏轼乐观豁达,日月同归的情怀。
    李白没有杜甫的现实精神,没有苏轼的政治基础。因而他只有寄情神游,将愤怒渲泄于浪漫的幻想中。于是,李白的诗成为浪漫主义诗作中的造极篇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绝高地步,继承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李白一生的诗篇造就了一脉新的辉煌,蕴结出一泓清泉般的清凉。
    因为李白与他们的遭遇是不同的,李白奉诏入京,原本满怀希冀,期望可以一展宏图,将满身才华奉献国家。可是,昏昧的玄宗却只令他写词作曲,这是一种憧憬的夭折啊!试想如若一个人有扭转乾坤,再造昆仑的雄才,但却成为皇帝吟咏春花雪月的陪衬,那么他又会如何呢?
    怀才不遇的伤感,是最令人愁苦的。于是,失落的李白只有举杯消愁,却未料“举酒浇愁愁更愁”。酒醉的李白,便只得拿起如椽之笔,将忧愤倾泻于一首首诗中。斗酒诗百篇,李白的酒和诗似乎不可分离。酒多,于是诗也多。因而他的诗风纵逸雄奇。由此,世上便风行起了一首首千古传唱的太白
    也许真是不平的道路磨亮了他的麟角,突然的变更给李白致命的一击,纯真的李白无意中丢掉了锋利的投枪和坚固的盾牌,自然无法躲避突然袭来的冷箭。此时超人的才华只剩下雪上加霜的负面作用,只能让李白更加痛苦。但因长年积累沉淀,它早已成为不可调控的惯性。于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筑造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构想超凡脱俗的自由王国。然而情随境迁,这一时期的诗篇纵然恢宏,纵然磅礴,却再也无力摆脱对面冷眼逼视。洒脱的背后埋藏着羁勒,飘逸透射出浓重的阴影。怡然自得怅然欢饮中俨然埋藏着巨大的心理创伤。
    读不透李白的诗,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缥缈虚幻的忧愁,昨日的我或许没有读透。
    看不透李白的心,因为那里面有太多错综复杂的伤感,今日的我或许不会看透。

参不透李白的情,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琢磨不透的豪迈,明日的我或许不会参透。
    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一吐就半个盛唐”!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