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文章资讯考试文库资格类考试心理咨询师考试试题心理咨询师模拟题(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01-23 23:12:15    浏览次数: 610次    栏目:心理咨询师考试试题

标签:心理咨询师考试试题,http://www.deyou8.com 心理咨询师模拟题(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什么是心理健康?
  答: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⑴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⑵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⑶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⑷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⑸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人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⑹心理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其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⑺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和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⑻自信心。当一个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⑼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须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兴奋,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⑽环境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3、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有哪些?
  答: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和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和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的丧失。
    ⑵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个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⑶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是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4、情感障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⑴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严重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对饥饿和疼痛反应也不大。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之也无动于衷。情感淡漠这个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晚期或单纯型的主要症状,和思维贫乏同时存在。
      ⑵情绪低落。也可以叫情绪抑郁,是负性情感活动的增强。悲伤、抑郁的情绪经常占优势。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情绪低落,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严重的情绪抑郁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情绪抑郁见于抑郁性精神病或并发性抑郁。
      ⑶焦虑。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患者表现为紧张恐惧,顾虑重重。认为病情严重无法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以致搓手顿足,坐卧不安若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疑病观念。多见于焦虑性神经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惊恐发作,为急性和严重的焦虑发作。发作时患者有濒死感、失控感和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循环、呼吸、泌尿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⑷情感脆弱。这是一种情感调节上的障碍。在外界轻微刺激下甚至无明显的外界因素影响下,情绪容易引起波动,感动的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性格懦弱的正常人也可表现为轻度情感脆弱。但经常出现的情感脆弱表现则是病态的,这个症状多见于动脉硬化性脑病、外伤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等。

 5、简要说明自制力障碍的概念。
   答:自知力是患者对自己实际存在的躯体病和心理异常的辨认和判断能力。任何躯体患者都会感到自己患了病,感到痛苦。不论是否积极求治,都不希望这种病痛持续存在。因此都是有自知力的。而心理障碍则不然。患有严重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的人,在患病期间,对他们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