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B.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②效果: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3、开元盛世
①原因
A.唐玄宗结束了政局动荡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B.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重用人才。
C.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表现:
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措施(唐玄宗的主要政绩)
A.选贤任能,改革吏治。B.大力发展生产。C.限制佛教。
D.实行募兵制。E.大兴文治。
4、康乾盛世
①原因
A.康熙帝“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为盛世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清初,国土辽阔,政治统一,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和巩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有效 抵御了外来侵略,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C.康、雍、乾三位皇帝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的开创者和维护者。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评价: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二、盛世的一般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达。
三、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
1、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
2、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
3、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4、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四、对盛世的正确认识:
封建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进步。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尤其是广大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变。统治者采取的了些宽松政策,从本质上讲是为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为维护其长久统治的目的。
五、盛世给我们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
※六:乱世:古代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2、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3、隋末农民起义(611—618年) 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4、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年) 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
5、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年) 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
6、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年)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
(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
(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
(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
(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
(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1)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
(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7)隋唐:筒车,曲辕犁;
(8)北宋:圆头尖头的犁铧出现;使用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
(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
(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
(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 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 农业技术
(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 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5 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 ,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
(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
(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
(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
6 江南农业的发展
(1)魏晋
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隋唐: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