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之后,全国掀起了激烈的改革图强的政治运动。从1 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推行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并未使守旧者觉醒,他们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对新生事物进行了残酷打击,随着六君子被杀,维新失败。光绪帝所颁布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4.“新政”。①背景: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民主革命运动高涨。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遏制革命。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③阶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④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⑤方式和性质:自上而下的运动,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⑥影响: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5.自欺欺人的“预备立宪”。①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②内容: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③实质:一个骗局。④影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时代的进步、革命的洪流已经不容许封建王朝的存在。清王朝在半个世纪当中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最终未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但这些自救运动给中国带来新的变化却是客观存在的。
农民阶级:消极的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 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1 85 1—1 864)。①阶级:农民阶级。②背景: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自然灾害频繁。③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等。④活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东征、北伐、后期防御、抵抗外国侵略者。⑤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政策。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客观原因,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主观原因,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⑥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目的:为振兴太平天国,1 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内容: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它根本没有实行。⑦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⑧性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⑨影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l 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义和团运动(1 899—1900年)。①阶级:农民阶级。②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近代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充当列强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帮凶;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教会活动猖狂,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③代表人物:曹福田、张德成等。④活动:1 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 899年秋,义和团的名称被普遍采用,反帝爱国运动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义和团运动由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到反帝斗争;围攻西什库教堂;老龙头火车站之战;紫竹林之战;廊坊阻击战;北京保卫战。⑤口号纲领:扶清灭洋。评价:该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排外色彩。⑥影响:积极: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方式.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客观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足:具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和蒙昧迷信色彩,在打击洋人和外国侵略者时表现出狭隘的排外和仇视.即盲目排外又同时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不主张进行国内社会改革,表明其革命不彻底性。
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1、早期维新派。①阶级: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②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弊端暴露,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③代表人物:冯桂芬、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人士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④口号纲领: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⑤活动:著书立说。⑥影响: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不足: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主张,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戊戌变法。①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②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③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④口号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⑤活动:讲学、著书立说、上书、办报、建会、论战、戊戌变法。⑥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⑦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⑧影响:积极: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不足:由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依赖性,维新派在政治运动中软弱妥协。没有反帝要求;反封建不彻底,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严重脱离群众,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不能摆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剧命运。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辛亥革命。①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②背景:列强加紧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两大矛盾汇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③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④口号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⑤活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组建团体政党;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为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1913年)、护国运动(1915年)和护法运动(1917年)等。⑥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⑦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彻底改变,革命失败。⑧影响:积极: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不足:没有明确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