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宗教改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宗教改革前的西欧天主教会;马丁•路德和德意志宗教改革;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法国王权与胡格诺的长期斗争;英国国教地位的确立和清教的出现;新教的传播与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着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等人在宗教改革中斗争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叙述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难点: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和社会各阶层要求宗教改革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挂图《西欧政区图》。
2.图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展示图影1:照片《瑞士日内瓦大学宗教改革者墙》。
同学们,在上正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照片。它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它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尔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着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即光明”。
同学们,在16世纪,欧洲曾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德意志的马丁•路德最先吹响了向天主教宣战的号角,接着各国纷纷响应。30年代中,当路德教被封建诸侯利用,逐渐衰落之际,加尔文接过宗教改革的大旗,将这场伟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那么,在16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宗教改革呢?下面,我们来学本课内容。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1.宗教改革的背景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由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后,分别由一位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①宗教改革的对象是谁?
②为什么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
③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什么首先在西欧出现?
④各国实行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各组同学分别讨论回答问题,然后由老师概括分析)
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宗教改革的对象是罗马天主教会。而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在政治上处于分散状态,基督教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结成国际性组织。教会利用它在社会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哲学、科学、文学都成为神学的附庸,为神学服务。教会认为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它让人民“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因此,在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的西欧,要反对天主教会,只能采取神学异端的方式。
另外,天主教会还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最高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俗界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经济上,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还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利用各种手段搜刮钱财;精神上,教会还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天主教会的日益腐败,不仅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还到各国出售赎罪券,使各国的白银大量流入罗马,不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各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宗教改革的实质
由以上的分析,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
二、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发生在德意志呢?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德意志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二是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而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就成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展示图影2:《赎罪券》。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
2.马丁•路德改革的经过
展示图影3:《马丁•路德的照片》。
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路德明确断言《圣经》的权威至上,否认教皇权威;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需神甫作中介。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他还提出了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大主教会势力的主张。1520年,路德公开发起宗教改革,建议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
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
3.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当路德投入到封建诸侯的怀抱后,人民就团结在宗教改革激进派闵采尔的周围,1524—1525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4.路德教派的传播
宗教改革后,一些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同天主教诸侯抗衡。到16世纪50年代,双方缔结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路德创立的新教派不仅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三、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首先打破了西欧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拓性。路德的主张奠定了新教的理论基础。改革之后引起社会风气的一系列变化,减少了宗教节日,禁止朝拜圣像,废除神职人员独身等。这些加快了新教的传播。不久,法国人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内容,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有何不同。(同学们分析比较后回答)
(老师总结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加尔文的主张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的基础上。它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特别对法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四、法国的宗教战争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内容,找出法国宗教改革与德意志及瑞士的不同点(同学们分析后回答)。(老师总结概括)主要有两点不同:
一是法国王权的强大。早在14世纪,法国国王就控制了教会。法国王权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但坚持信仰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二是采用了宗教战争的形式传播宗教。这时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之争,南北两大贵族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西欧的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了一场宗教战争。传入法国的加尔文教被称为“胡格诺”,它得到了南方各地许多手工业者和雇工的信仰,也得到了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的支持,逐渐形成胡格诺贵族集团。北方大封建主仍以天主教为中心形成天主教贵族集团。随着新教的传入,天主教贵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始发动了对胡格诺的战争,16世纪下半期,双方的战争持续了三十多年。最后法国国王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从此,胡格诺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打破了天主教对意识形态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