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一: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导入二:如果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盛,我猜想,绝大多数同学会说:唐代。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稳定团结。因此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课文讲述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
①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晋阳起兵、镇压农民起义,为推翻隋朝统治、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②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
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2)兄弟争夺: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深感威胁,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李建成多次谋害不成。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2、经过:略
玄武门之变(626年):在玄武门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3、评价: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① 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
② 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③ 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1、概况:①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②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③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2、出现“治世”的原因:
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
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
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