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27
印花布 匹 14.25 4.98
袈裟布 匹 10.68 4.98
棉纱 担 6.94 4.86
材料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每百斤需三十三元,印度棉亦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仅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续富国策》
问:(1)依据材料1,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你认为材料2反映了什么现象?
(3)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请依据材料1、2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后,洋货进口税率下降,大大有利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特权压低中国原材料出口的价格,大肆掠夺中国的原材料。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收到冲击并逐步解体,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瓷褚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2: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仍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翼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3: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原,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每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www.deyou8.com,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问:(1)据材料1,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2,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2和3,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2)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业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