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
温馨提示:由于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编写体例,采取古今中外合编的形式,同学们学习时往往线索不清,知识系统混乱。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历史线索和整体把握教材基本史实,特组合本学习提纲。要注意,本提纲不能取代教材,望同学们对照本提纲,认真研读教材并加强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祝福每位同学学业有成!
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
山顶洞人——形成
1、原始社会 半坡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黄帝、炎帝、蚩尤 父系氏族公社
尧、舜、禹
2、奴隶社会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07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年)
东汉(AD25—220年)
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三国(220—280年)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西晋(266—316年)
两晋 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时期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
北朝(439—581年):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一) 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 背景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性质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作用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
局限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周宗法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 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