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
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金榜题名时”这句话放映了历史上那种制度呢?(科举制)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科举制的由来以及与科举制相关的内容。
讲授新课:
自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来,皇帝们竭尽全力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出现。这样,他就要解决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纷争,这点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另一对矛盾是皇帝与权臣的矛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内容。关于皇帝和权臣的矛盾,自秦始皇开始,皇帝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两对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解决这些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与权臣矛盾的呢?汉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来加强皇权的呢?
秦始皇通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各种事务,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到汉武帝时,他通过设置中朝,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来参加决策的方法削弱相的权力。东汉时,尚书台取代了三公权力。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及中书、门下省,但其权力分配未定型,也尚未构成中枢机构。到了隋唐时期,皇帝是利用什么制度来控制中央权力,防止大臣专权的呢?
(学生答)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如下图: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尚书省是最高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
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掌管法律、形狱的事务;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事务。
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三省的职能各不相同,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所以门下省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意见。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意见得到了门下省的同意,它还不能执行,因为它还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这样,决策和执行机构分离,皇帝成为三省六部制良好运转的重要一环。权力牢牢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权被分割。
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学生答)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为加深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设计问题:
⑴假如你们是三省六部的官员,现在文成公主要出嫁到西藏,需要起草一份诏令昭示天下,并必须执行,应由那些部门负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⑵公主出嫁的典礼及征召大量工匠入藏又由那些部门负责?(六部中的工部和礼部)
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容易动摇或威胁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增设了中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
在军事权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掌握,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
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削弱相权,形成了君主独裁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离,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胜利。
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央实行一省制。根据材料可以总结出:
原因: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
那么,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
(学生答):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胜利。
在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最大?
(学生答):元朝
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不时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总的趋势是:王权逐步加强。
过渡: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现在我们就从西周开始,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答):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逐渐被破坏了。
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奖励军功的措施。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马上夺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强烈排斥知识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
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解释。大家可以画起来。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
隋唐的科举制
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
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