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三政治教学反思,高中政治教学反思,初中政治教学反思,http://www.deyou8.com
以学生为本科学执教,
学生为本 科学执教 陕西省宁陕县江口中学 何世平<?
2004年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特别强调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新发展,是执政理念的又一次新飞跃,也是推动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利用一定设施和规范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人的学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必须科学执教,科学执教就要以学生为本。第一章 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下面五个方面:一关爱;二信任;三民主;四转变;五坚持。这里的关爱是前提,信任是起点,民主是基础,转变是关键,坚持是保证。一关爱。爱生如子。关爱学生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爱”能消除隔阂,填平感情的鸿沟;“爱”能感化邪恶,使之走向良善;“爱”具有任何武断与强力都不可比拟的力量,它可以营造一座信赖的桥,帮我们建立诚恳谐和的师生关系。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用“爱”的圣火点燃学生理智的积薪,把人生道理及自身的知识学问、思想情感传导给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这就是一视同仁的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谆谆教诲,耐心诱导,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既关心学生的吃穿住行,生活上给予多方体贴,更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的熏陶与培养,融“爱”于素质教育中。古话说“打虎需要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这句话的实意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的重要。若全体教师都能够象尼山书院<?
丁老先生关爱梁山伯那样关爱自己的学生,那么教育方面的好多问题,如“学生的安全问题,变相体罚学生问题,不正当的收费问题和歧视差生”等问题,就不是那么难办的问题了。只有教师关爱学生,学生才能进一
步尊敬老师,有了师生的和谐,才能有学生之间大范围的和谐,有了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学生和谐,就有了构建长久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现在的教师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爱生如子?有必要来一个客观的估计,有必要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高度重视。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善性,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根本。二信任。1、信任学生的能力。2、信任学生的人品。人在能力和人品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老师与学生在能力和人品方面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根据这一客观实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信任学生的能力和人品。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只有相信学生能改正过失,教师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改正过失,所以说信任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民主。1、教学民主。2、管理民主。3、组织民主。民主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教学民主。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在备课前多听听学生意见,因为学生对教师上课是有看法的,“看法”是“办法”的前奏,就是不太正确的意见,对教师来说都是很有用处的,可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民主,就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工程中要发扬民主,就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促使学生打开嘴巴,敢说、想问,利用尖子生和胆大学生带动全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应用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后进生,多给他们机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作用,对学生来说,都是客观和外因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不发扬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内因就不起作用,就根本无法收到教育的效果。管理民主。学校的管理是学校根据教育方针,通过管理职能,实现对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资源,有效管理配置,是学校紧紧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对象是人,“人”就是管理的根本,这就决定了管理必须民主。有了民主管理,才能使管理不断创新。只有民主管理,才能把功能管理转向效能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才能把单一的行政方式转向行政方式与非行政的科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民主。这里的组织民主主要是指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民主就是由学生自愿参加和自主管理,开展由学生民主确定的适合学生需要的活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各组织里,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工作和多种形式组织活动,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还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长才干。组织民主了,组织才能充满活力,才能促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组织民主,要做到活动有纲要、辅导有目标,内容有参照,说细一点就是要做到“三定”“三落实”,即:定课表,落实时间;定计划,落实内容;定要求,落实质量。四转变:1、观念转变,2、评价转变,3、作风转变,4、方法转变。长期以来,教育观的僵化与滞后,主要原因一是沿袭了“上学--应考--做官”的惯性轨迹;二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抄袭西方的理论模式,使得教学缺乏生机,无法培养出适应未来挑战的人才。观念的转变,主要是要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多元的人生观;立体的教学观;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信息观。这几个方面的观念树立起来了,才能实施立体式教学,才能做到学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教为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读书学习向活动学习转变。只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就会达到更加广阔的天地。评价转变。现在新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制度正在改革和探索,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不客观,不科学,片面的用分数,用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结果,脱离道德,脱离情感,脱离智慧,导致了教育功利化,甚至导致社会心里的失衡和畸变。考试的内容,方法,应采取考试、考核、民主评议三结合的办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检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目的是否得到实现。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学校外部的考试机构,教育团体和家长。正确的评价学校和学生是教改方面动一处而带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有了正确的评价才能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作风转变,教育改革进行多年了,体罚和变相体罚仍然相当严重,说重一点是违法问题,说轻一点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教师的良好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这些细微的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和成长产生影响,“教育无小事”,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又是无声的语言,应把“师长”变为“师友”,师长使师生产生远距离,师友则使师生间变成“零”距离,要把“教导”变为“引导”,教导往往是灌输,引导则是用爱心引领和温暖学生的心。变“斥责”为“寄语”,斥责就是把学生当成对立面,而寄语则是用师爱和真诚去激励学生,学生也乐于接受。变“传授”为“启迪”,传授是把学生当成容器,启迪则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方法转变。各种方法适用得当,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创造性的适用,则效果更佳。每一种方法总是利弊兼有,通过选择,组合,扬利除弊,互济互补,就可能地更好达到目标。今后要特别重视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科学活动的核心之一是探究,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把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了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五坚持。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变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做到五个方面的坚持:1、坚持依法执教;2、坚持科学管理;3、坚持习惯教育;4、坚持相互协作;5、坚持耐心细致。坚持依法执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我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法律。《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总的章程,是中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第19条、第24条、第46条、第89条、第107条都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条款。国家以《宪法》为法源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教育法律法规,这就使我们有了既定模式,我们就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活动。学校和教师不但自身要依法执教,还要教导学生懂法、守法,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精神,形成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学会辨别是非,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坚持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就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运用相关知识信息产生新的科学管理思路和科学管理过程。科学管理要破除陈规陋习和不求进取的守旧观念以及自我封闭、自傲自负的心态,学习和吸取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发展自身。在合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过去的管理,既克服又保留,既继承又发展。随着由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对新事物反应迟钝,部门之间信息不灵,往往是单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科学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在组织及活动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组织的根本是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组织的活动根本上是人的活动,所以,科学管理要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在管理中运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使管理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对管理对象中各类人员的多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坚持习惯教育。所谓习惯,就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比如早上早起,第一次早起,一般需要作意志上的努力或他人督促,但坚持几个月乃至几年之后就习以为常。每天清晨,自动早起,不按时反倒觉得浑身不自在,心里不塌实。一个勤劳的人,忽然让他闲着没事干,他甚至还会生病。由此可见,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漫漫形成的。通过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年龄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可塑性的阶段,是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紧紧把握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习惯教育渗透于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并对它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卫生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要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办事、学会创造”。这几个“学会”是和习惯教育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习惯相联系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阅读习惯;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于自学的习惯;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特别是健体和卫生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长期受益。为了抓好习惯教育,还可以介绍一些外国人的优良习惯;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人的文明礼貌习惯;德国人守时、办事严谨、负责的习惯;都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我们真正做到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习惯,那么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坚持相互协作。有效的教育是协作的结果。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建立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相长的关系;要克服个体工作意识,建立与家长的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还要建立与其他教师和社会有关人员相互配合的工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的工作。坚持耐心细致。《三字经》上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琢”就是琢磨。“琢”和“磨”都为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成起大。今天的世界,缺少的不是雄韬伟略的战略家,而是精益求精的实践者。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学校和教师去认真做好各方面的细节工作。有“细”才有“真”,有“真”才有“实”。细节的准确和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伟大的建筑,人人都生活在细节中,当你弯腰拣起操场上的纸屑时,当你遵守了那再琐细不过的日常行为规范时,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就会在社会中绽放。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细节,需要天天的细节,时时的细节。学生的良好习惯,智力的发展,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完善………所有的一切都是坚持的结果,我们只要作好以上五个方面的坚持工作,以学生为本就有了保证。坚持就是胜利。第二章 科学执教以学生为本,就要科学执教。在所有的行业中,教育最要注重科学,因为教育工作的对象不是物产品,而是人。科学执教,是我国教育方面的一场深刻变革,将促进教育理论的大更新,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大转变,它的直接影响是大大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它的深远影响将是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制度,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完全可以说,科学执教既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如何进行科学执教?为认为主要的是作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探究,二促进,三强调,四发展,五提高。这里的探究是特色,促进是动力,强调是重点,发展是方向,提高是目的。一探究,科学探究。探究不是无目的、无方法的胡思乱想,而是科学探究,探究是科学执教的一种特色,也是教育方法的大趋势。探究对于科学家来说是相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创造性的活动,而对于学生而言,指的是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过去科学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传承上。在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推动下,科学执教逐步把重心转移到学习者自身,并开始挖掘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价值。科学执教的内容应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要对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方法的入门训练,把科学探究贯彻到始终。科学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实践能力。探究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就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于实验,获得事实于证据,检验评价;表达于交流。突出科学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就能提高实践能力,就为其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促进。1、促进社会发展。2、促进个人发展。科学执教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一种动力。促进社会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发生迅速的变化,而科学就是这种变化的核心。科学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所有的领域。科学发展引起社会变化,变化的社会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科学进步。当前学校与社会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科学执教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加速了科学在民众中的普及,提高了民众掌握科学的整体水平。具有较高科学水准的学生,就能够持续地掌握变化着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人发展教育面对着的是发展中的学生个体,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执教具有担负着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执教使发展中的学生从不断探索的科学中,解读生命体、物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满足学生探知周围未知世界的发展需要;科学执教不断地增进学生的理解力,汲取自然界的理智之光;科学执教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具有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能力的独立个体。随着科学教育与科学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今后的科学家不再是远离公众,埋头与一些不为人知的领域苦苦奋斗的人,而是成为公众的科学精神偶像,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执教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又促使我们必须科学执教,所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又是科学执教的动力。三强调。1、强调教学策略。2、强调教育过程。3、强调教学实效。强调是科学执教的重点。强调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学活动的顺序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换一句话说,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运用某些谋略分技巧和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师策划,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处理课堂教学的问题,以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应体现问题的情景性,整体性以及组织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要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动机激发策略、行为矫正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教学策略。从教师自身来说,还要具备和强化思维方式变换策略,知识类型替换策略。提高教师教学策略的应用技能可改善教师的素质结构,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挖掘教学潜力。强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教学过程含设计、执行与评价几个主要阶段:微观教学过程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和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但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的过程,是理性和直觉同在的过程,是认识和情感统一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教学中的任何人都处于交往的过程,包括沉默不语的学生。沉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或者表示一种要求,要求老师能使自己停止沉默,或者表示一种反对,反对某种观点,表示不屑一顾,认为探讨某问题与己无益。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投入和交互作用才能使教学过程呈现活力。教学过程需要移情性理解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移情性理解指师生善于在理解的地位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师生之间一旦有移情性理解,教师将产生“我和学生熟悉起来了”,“学生与我有很好的合作”的体验,学生也产生“我能与老师真实交流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最佳方案,最佳方案就是师生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的时间,在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实行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才能,努力做到,①综合设计,明确提出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③根据总的教学任务把课时任务具体化,任务具体了,学生心中才有数,也才能谈得上会有具体的效果。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区别对待学生,既要重视、研究差生,慎重对待差生,又要注意正确对待中等生和优等生⑤按照质量标准和时间、精力耗费标准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得孤芳自赏,不得与整体性观点、系统方法、概率方法相隔绝,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机械主义,形式主义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学实效。教学实效就是在教学中学生所达成的目标和学习结果,教学实效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效果有许多标准,但不可脱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若教学目标不合理,首先纠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适度,过高,可望不可既,是空的。过底,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要恰到好处,正合分寸。有了合理的目标再采用合理的方法,就可带来较好的教学实效。任何不注重教学实效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实效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实效,就是强调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质量比应试教育的质量从要求上更具体、更全面、更严格。四发展。1、发展创新精神;2、发展信息技术;3、发展综合课程;4、发展社会课堂。发展是科学执教的方向。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根据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科学执教的重点,创新精神是指一个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创新人格中的核心因素。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励,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一个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式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伊拉克的战争算不了什么大的战争,民族创新的竞争,才是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参战的人力之众,物力之多,范围之大。区域之广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未来战争,不是局部的战争,也不是星球战争,而是科技创新竞争的不是战争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来讲,最愚蠢的战略家才进行硝烟战争。发展创新精神,不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求他们都要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方式上,要注意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而不是从抽象的书本中自主选择课题。并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探索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开放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问题的探究。形成并增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科学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的美德在个体身上得到有机的统一和完美的整合。创新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成长,教师要常常以“鼓励+希望”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以积极的热情走入探究--改进--再探究--再改进的循环,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具体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唤起创新意识,明确创新意义,激发创新热情,启发创新思维,构成创新环境,开创创新活动。创新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不是“说”出来的,是“创”出来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要培养学生建立新观点,发现新事物,提出新办法,打造新产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要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发展信息化,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的重要措施。为了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认识,积极筹划,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时代要求把基础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进行的,而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眼界,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当前微机在社会各行各业逐步普及,微机已进入家庭。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高,我们如不奋起,教育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看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从提高教育质量看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生命。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就是有了条件,教育信息也得不到发展。认识端正了,没条件就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发展教育信息化。2、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我们要按照不同类型的学校,确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速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靠政策驱动和引导,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扶持,实现区域性的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发展。要在硬件建设、资源开发、技术课程的整合、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观,积极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理论与技术的实践中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创新。3、抓住根本,突破关键,解决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硬件建设,要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原则下,加强领导,积极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动真的,来实的,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都要真正的把教育信息化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要象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抓教育信息化工作。把钱往教育上挤,加大财政投入。守旧未必风平浪静,前进定会海阔天空,只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齐心协力,就能使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全国大教室,全球大教室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地球是运动的,社会是发展的,信息是无穷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1993年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来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对信息技术的一个比喻。这一比喻很恰当,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意义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规模之宏伟。我们不但要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我们还要发展“信息名牌汽车”,因为路与车是密切相关的。下面的“九句、五字言”对路与车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这就是“信息高速路、信息名牌车;高速为好路,名牌是佳车;路是静止路,车为运动车;有路若无车,路多也无益;有车若无路,车好不得行;路促车发展,车使路增宽;网络路一条,路路有网络;信息车万辆,辆辆是信息;互促又互补,双得又双赢”。用“信息名牌汽车”来比喻信息技术也比较贴切,体现了数量之众多,质量之佳美,使用之灵活。若把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名牌汽车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使信息技术更加完善,更加优美,其效益更加宽广,作用就更加巨大,发展更加快好。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不能永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走,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我们的信息应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健康文明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发展“信息名牌汽车”。可把有指纹的身份证设计成能发表信息的开通卡,这样就便于信息警察查找发表各种信息人员的具体地址。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有能力设计出这种多功能的身份证,投资不多,作用不小。若全球各国都把身份证改制成发表信息的通用卡,那么,全球就会减少利用高科技的犯罪,网上的各种垃圾和病毒,就会从源头得到有效的清除。我们要用科学文明的理念和方法,发展科学文明的信息技术,用全球的科学文明的信息技术促进全球社会文明。若孔子、陶渊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还健在人世,都会拍手称快。发展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就是有意识地适应两种或两者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现行的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则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彼此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程度的加深,我们必须发展综合课程,使学习者能更快地适应和改进当代社会生活。我们要把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交互作用的价值基础之上,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教育结构再好,如果没有整体优化的课程加以配合,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课程改革决不限于增加或减少几门课程的问题,而是要做到几个方面的结合,这就是:在相得益彰的课程内容上,做到德智体与劳动技术相结合。在相辅相成的课程范畴上,做到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在取长补短的课程形态上,做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在动态平衡的课程类型上,做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发展社会课堂。这里的社会课堂包括学校与社会沟通和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活的变化,完全可以说:“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天天在变化,生活也就时时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生活关联着社会。所以,社会就是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在社会上学习,向社会学习,通过社会大学校受到教育。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社会的范围已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包括全球和宇宙。因此,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如果学校不能适应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就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社会实践是学校采用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并培养其社会工作能力的教育形式,它有利于密切学校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认识。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性的教育效应,具有学校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和生产实习。发展社会课堂,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主要指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了解与相互合作。学校可以与社区在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合作需要的前提下,通过相互支持和双项服务,建立起相互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彼此互通信息,共同探讨学生教育问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使之向良性方面发展,以达成双方在儿童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一致性,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发展社会课堂是一个方向,我们要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世界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对中国国情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标,以便将来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展社会课堂,不只是要求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问题,而是要真正实现学校与社区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发展社会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不偏离学校教育方针,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学校与社区,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社区离不开科学文化,学校离不开社区这个载体。但是因经济因素和应试教育,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有些人认为,学校经费和工资是国家财政下发的,与社区关系不大。社区抓他的经济建设就行了,至于学校嘛,抓好尖子生和考试分数也就可以了,分数上去了,就可一喜遮百丑,家长也很满意,上下都喜欢。其实明智的家长,并不是单看孩子的分数,而是看他孩子有没有“出息”,这里的“出息”,就是指有用的孩子,有用的孩子就是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这说明教育方面的有些偏见不是来自社会,而是出自教育内部。学校经费和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是使教育经费和工资有了保证,这种保证是有利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这个有利因素,作为与社区合作的障碍。再一方面,教育经费既然是来自国家财政,国家是由众多的社区组合而成的,那种认为学校与社区没什么关系的看法,不但是一个严重的认识错误,而且还是一个常识错误。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农村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网络,图书资料。为社会进行政策法规,科学技术,环保安全,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培训,这样不但加快实现高标准小康社会的步伐,还可以为一部分人终身学习,再次提高创造条件。社区与学校一体化了,学校的好多难题,如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学生的校外安全问题,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学生家长的思想和教育子女的方法问题,以及社会公德对学生的影响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经商的,开公司的都讲究“三赢”,我们教育事业也要有自己的“三赢”。这就是学生、学校、社区都获益,都满意。学校与社区一体化问题,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在本篇文章中只是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以求共同探索。五提高。1、提高政治信念;2、提高科学素养;3、提高教育技术;4、提高学历培养;5、提高人的要素。提高是科学执教的目的。提高政治信念。共同的政治信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它鼓舞、激励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共同的信念,科学的理想,一致的行为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四种社会形态,但是,这四种社会都不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原始社会蒙昧落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一个比一个高,但它们都是以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为基本特征的。千百年来,人们一致都希望找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正因为人们对已经经历的四种社会的不满,才出现了古代的“大同社会”、“桃花源”式的社会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人类经过无数次的追求和探索,终于在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了科学的社会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导师集中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最优秀的成果,汲取了历史上劳动人民和进步思想的最优秀的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明了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之所以是最进步的,是因为他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之所以是最合理的,是因为它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制度,人人平等;之所以是最美好的,是因为它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社会有不同的看法,请问,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有谁提出一种未来社会比共产主义社会还好的社会呢?没有。有些人对中国共产党又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好?有错误,共产党在改正错误,有腐败,共产党在反对腐败,而且是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加大力度反腐防腐。有的人说,下岗不好,使不少的人失业。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还不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的事业,是史无前例的事业,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各地空设了和重复建立了不必要的一些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各方面的损失就更大。中央为了全国各行各业能持续发展,逐步实施市场经济,该破产的就破产。该下岗的就下岗,对暂时没有就业的人员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这样调整,又有什么不好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方面的政策、法令。法规,都是坚持维护大多数人利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最多,近几年,国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加大投入,解决农村问题,这就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党,长期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的党,就是实事求是的党,就是大德大智的党。政策和法律法规与“德”是有区别的,当一个政党的方针政策与“德”越是接近的时候,就是越得到人民大众的信赖,长期保持政策与“德”的统一,就会永远保持不败之地,因为美德时永恒的,德政是长久的。中国共产党的章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执政能力,都值得全国人民信赖,广大青少年只有坚信马列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政治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激励自己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成为生活的强者,谱写出闪光的人生乐章。教师队伍的共产党员,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团结全体教师带领众多的学生在科学执教方面取得更大的实效。提高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中跨学科的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对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的认识、技能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理解科学事业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个人间的种种联系:从历史的视觉审视科学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精神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科学素养指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广大教师除必须具备扎实的常规教学的教学素养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素养。1、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与电、磁、光、声,空间技术以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等当代教育理论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教育科学。我们每一位驾驭工作者,虽然不可能精通上述各种理论与技术,但必须掌握其中与学校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是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们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知识:①初步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②懂得“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方面的初步知识。③了解常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性能、构造。④懂得现代教育信息的储存、转换、传输方面的基础知识。2、具有操作和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向以班级为单位讲授为主要形式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可以预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立体、开放的教育将成为人类教育的重要形式,操作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进行教育施工将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和维护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①懂得计算机和网络初步知识,熟悉1-2种语言输入方法,能正确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及管理软件,能较熟练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②能正确使用和保养语言实验室教学设备。③懂得音响教材的储存和保养知识。3、具有运用现代理论进行教学的能力。进行现代教学设计(备课),教师需要研究的教学信息形态。教学环节,教学媒体和施教途径都比传统教学设计复杂的多,难度也更大,要做的事更多,因此要求我们:①具有驾驭文字型、实物型、音像型等多种形式教材能力,能理清各类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导意图,把握其重点,难点,关键,明确他们的表现特征与手段。揭示各种教材的内在联系,挖掘他们的智力、能力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②科学地设计好“教路”和“学路”。多形态的教学信息,多种类的教学媒体,多方面的施教途径为教师设立、组合最优教学模式提供了了条件,但是最优教学模式的建立又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媒体的认识,对教育原则、方法、规律的领会,对学生的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快速适应新的要求。4、具有驾驭现代课堂诸多因素的能力。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生动。准确、重点突出的语言、表情、板书、直观演示传授知识,又要适时、巧妙的运用现代传播媒体传播知识,还要机敏地捕捉课堂中各种要素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中,教师若没有出色的驾驭课堂诸多因素的能力,教学中就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把一个授课系统搞得七零八落,杂乱无章。教师要具有制作和评价音像教材和电子材料的能力,要对音像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制原则有基本认识,有绘画、构图、着色方面的基本知识;能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设计、制作符合教育规律的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5、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当今的教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还应该能够进行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教学论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