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教学的真义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在中学的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做了结论。于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便应运而生了。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课外书籍,却不喜欢历史课本;喜欢历史人物,却遥不可及。历史课堂成了“45分钟的煎熬”,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即迷失了历史教学的真义。
苏格拉底曾说过:“educationisnotthefillingofavessel,butthekindlingofaflame”(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动的人,把学生当成了盛知识的容器(vessel)去填充(fill),而没有让自己充当引燃物(kindling),去点燃火焰(flame),结果灌得自己连同课堂在学生面前面目可憎,学生则因消化不良而萎靡不振。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不是死的,历史(history)这个词语的本来意思乃是探索,因而历史是活的,是活动着的昨天。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激活历史,让学生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体验那扣人心弦的动人历程,总结出历史规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并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真义。
二、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回归现实
结合现实,回归历史教学真义,笔者尝试了一条以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其内核概括以下要点。
1.营造探究历史的氛围
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扼杀了历史的鲜活生命。教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的听、写,机械的背。要改变这一情形,就必须尽可能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学术探究氛围。
教师可走下讲台,走进学生,搬走讲桌,让出黑板,腾出空间,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围成圆桌,可对面而坐,可分成多方,变课堂为世界,为某一国、某一会场,或“议事堂”。
让学生走进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激活他们心中曾涌动的历史情节。这里无压制、无权威,唯有热烈、严谨的探究气息。这样,学生才渴望思考、敢思考、能思考,而且会通过各种形式忘我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方,鼎立而谈。学生急切的读教材,查资料,了解掌握本集团及其所面对的“敌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力量的比拼,最后找出其中蕴涵的历史规律,教学效果奇佳。
2.设计探究历史的形式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我们能做的,是为学生设计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探究形式。可以是研讨会、辩论会、座谈会、演讲赛,也可是历史剧,小品、影视,还可让课堂变成会场、战场、谈判场,甚至可以某个时期的报纸,实地参观,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学习冷战史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假如你是丘吉尔,请发表著名的富尔顿‘铁幕演说’”,这前前后后该涉及的知识,就不由学生不兴奋的动手搜集,查阅大量资料。
在学习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内容时,让学生分组,组成当时的五大国及各方,重现当时的“十人会议”会场,进行谈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但学生竟然废寝忘食的去读教材、借图书、上网、问老师,忙的不亦乐乎,通过体验,学生对一战前后的知识了如指掌,并锻炼了他们各方面能力。还曾让学生试办一期《国闻报》。多样的形式,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探究平台,“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我们不要求学生的表达多么完备,只追求学生在完成每一课题时对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因为最精当的结论教材中已表述明了,最后还是回归教材,但学生却已深切理解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这才是目的。精心设计课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调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爆者、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既不放任自流,也绝不包办代替。这些形式,会激发学生空前的探究热情、激情,挖掘他们的潜力,学生会主动的付出超常的心血去真正地学习,获取信息,分析研究,表达展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会让学生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实现。
3.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苏格拉底语),历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时空上离我们较为久远,这也是历史课让人难以靠近的重要原因。所以探究性课堂最关键的便是教师对课题的设计,教学中,我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选取生活化探究角度。
首先,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与社会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命题时,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使历史感与现实感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历史并非过眼烟云,而是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如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就同我国目前的西部大开发相比较,由当前的国际热点朝核六方会谈,追溯朝鲜战争及其根源问题,设计“中东问题的由来”这一命题,让学生彻底揭开这一长期国际焦点问题的神秘面纱。
其次,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使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能体现其品质和精神的生活细节,让他们不再是平面的画像,零距离与他们接触,在实现历史教育其他目标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目标。
如学习美国内战时,特意要学生关注林肯的生平经历,“试着给林肯写传记”,有学生如下简单的概括让我们震惊于林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22岁做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又失败,24岁重操旧业做生意,又赔得一无所有,26岁他的情人不幸死去,27岁时他的精神完全崩溃,几乎住进疯人院,29岁再次竞选州议长失败,31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9岁竞选国会议员再次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时竞选总统成功,却遭逢内战,战后连任,却被暗杀!他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华盛顿比肩的总统的原因也无需再讲,学生们包括我无不被他所感染,人生观教育也完成。
再次,要契合当代学生的特点
随着影视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各种泛历史作品成为学生的最爱,由此出发命题,让学生把真正的历史与艺术中的历史严谨的区分开。时下一系列戏说帝王的影视剧正在热播,便让学生从作品中寻找真正的历史,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也很合学生的口味。
我们喜欢中文教授易中天的通俗戏聊《品三国》,但更需要中学历史教师纪连海的严谨细究“真纪昀”。
平等、热烈的探究氛围,多样活泼的课堂探究形式,生活化的探究角度,都是为了回归中学历史教学的真义,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激活历史,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还需要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