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政治教学高中政治论文高中政治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中政治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1-14 22:53:34    浏览次数: 980次    栏目:高中政治论文

标签:高中政治论文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政治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智力要素基础之上。亦即只有当学生把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地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过去片而地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乃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只与学生的认识、著力有关,而抹杀了非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调动学生认识、智力因素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激发他们的非认识、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而且,只有当后者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之后,前者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发挥探索知识奥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吸引学生
  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还没上学生就先验性地认定这堂课肯定没有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做到最起码有一个(尽可能多个)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抓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课,播放海尔集团的成功事例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比较开阔性的问题:“假设你是某企业的CEO请用所学知识提出一系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方案”,学生积极思考在分组合作讨论之后畅所欲言,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但这要求教师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蛛丝马迹。
  (二)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共同磋商。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引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观点时,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结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讨论社会主义是不是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取而代之。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大家统一了意见,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也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新《课标》理念中,教师富有时代性的核心角色是由课程资源的利用者,知识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教书过程的权威者,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过程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操作上要勇于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讲台改为舞台,让给学生表演。在这里作为学生既可是参与表演的“演员”,也可是参与讨论的观众,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我在讲经济常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模拟演出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让他们自己安排角色,通过自己课前预习理解课文的内容表后再表演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开始上课后,演出开始,参加表演的同学按课本的介绍正确演完了货币的产生过程。尤其表演到扩大的物物交换时,学生的表演更精彩:一个农夫背着自己种的一袋大米走遍了整个市场也没有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筋疲力尽,满脸沮丧的回家。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看完表演后,通过学生总结,很自然地就总结出了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产生。我趁热打铁,又引导学生分析出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且通过接下来的练习巩固了知识,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这种情境下,以饱满的精神学到知识的同时,充分展现了自我,也激发了自己的表现欲、求知欲。
www.deyou8.com   诚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创设漫画情境、辩论情境、故事情境等等。角色模拟情境也只是其中一种,这里不能一一详尽。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并努力探索和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以理育情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干扰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不正确的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必须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入手,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达。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在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运用讨论法就“人性自私论”展开辩论,目的在于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使其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
  (二)创设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
  情绪情感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
  第一,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高三《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我借助电教媒体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又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采访,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学生优秀成绩的取得、正确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仅依靠智力因素是不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智力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与合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而将他们培养成志向远大、勤奋进取、兴趣浓厚、意志坚强的世纪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