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政治教学高中政治论文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

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

    11-14 22:53:34    浏览次数: 582次    栏目:高中政治论文

标签:高中政治论文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社会工作价值观之争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任何社会工作的开展都是社会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操作指南。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而且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如果说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培育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那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就是它的核心和特色所在。因此,在价值观上厘清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工作的特色及其本质,以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新发展。
  
  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对“价值观”这个词都有所涉及,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不管它根据学科的要求被如何定义,其核心内涵都大体一致,即它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对社会工作而言,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社会工作的目标、理念、工作态度和方法有着指向性的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整套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可以说,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和服务,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价值观还是一个众说纷纭且不断发展的领域。例如,社会工作最初所秉持的价值基础是怜悯,并没有将帮助弱者视为社会应尽的责任,而是将其看作是富人对穷人的一种施舍,是一个侧重于解决弱者困难的个体行为。因此,这时候的社会工作多半是与慈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对他们多施予物质上的帮助。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社会弱者的支持和帮助被视为社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对象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社会弱势群体以外,还包括了那些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群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工作的宗旨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公正。
  
  因此,回顾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实际上在其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着“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和“整体主义(holism)”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争议,以至于在今天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层面上都产生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工作价值取向。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有困难的个体提供资源与服务,解决个人困惑和实际问题,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这种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常常会相信既有制度的可行性,认为社会问题只源于个人的不幸或有问题的性格,相信只要给予个人必要的服务及资源解救就可以尽量减少受助人因失控而影响现行制度。对持这种价值观的大多数社会工作者而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切实地去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体,即使感觉到了社会制度或政策层面存在着某种问题,他们也认为凭借社会工作者的单一力量是很难改变现有政策的,这也不是一般社会工作者所应该或主要考虑的事情。对此,其基本的价值表述就是:“社会政策掌握在制定政策的人手中,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那些眼前有困难的个体”。并由此形成了诸如心理分析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标签理论、赋权与倡导理论、社会诊断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社会工作理论,以及社会诊断模式、人本中心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危机干预模式、行为治疗模式、认知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等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
  
  而整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则认为,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群体间的合作性,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因此,这种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者比较强调通过社会变革和集体动员的力量去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持这种价值观的大多数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尤其通过对有碍社会公正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与摒弃来最终促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此,其基本的价值表述就是:“解决个体困难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促成政策层面上的变化以使更多的人受益”。并由此也形成了诸如社会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批判主义理论等社会工作理论,以及任务中心模式、社区工作模式、结构式社会工作模式、文化多元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个人-环境实践模式等整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
  
  二、“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社会工作价值观争论的根源
  
  社会工作领域中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这种争议,其根源在于对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理解又源于社会工作者对“个体-社会”关系的不同预设和解答,也源于社会科学内部迄今为止仍然存在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分裂与对立。在个体主义论者看来,不仅个体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成为个体谋取个人利益和幸福的工具。具体地讲,人类聚集起来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应付险恶的生存竞争压力,而社会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消亡,因为保持个人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共同生活,一般要比离群索居的生活更令人满意一些。但在整体主义论者看来,社会塑造了个体并为缔结理性契约提供了条件,因此,必须先有社会才有个体的存在,社会具有超越个体、独立个体和规定个体的独特意义。
  
  因此,欲厘清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争论,就必须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等不同层面来分析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间所存在的明显分裂与对立:(1)首先在本体论层面,它们实际上分别预设了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并由此形成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超越个体的实体,个体才是具有实在性的唯一实体,社会则是各个个体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社会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名称”或“标签”而已。社会唯实论则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种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实在性的实体,它独立于构成它的个体之外,并凌驾于个体之上,且具有自己的突生性质。(2)其次在方法论层面,本体论上的不同预设必然会在方法论层面上有所体现,并由此形成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之间的差异与争论。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最终可还原为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并可以通过后者来得到解释。因此,它们认为所谓的社会、文化、结构、制度等都是不具有实体性的抽象名词,它们必须由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来说明和解释,不能由自身的整体性质来解释,而应该以社会中的个体为研究对象,以个体间的种种互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方法论整体主义则认为,社会现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质加以说明而不能归结为个人因素。因为社会中存在着集体意识、集体特征,它们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必须把它当作一种客观事物。因此,必须重视整体研究,主张摒弃个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现象做客观的描述。(3)再次在认识论层面上,个体主义指出,即使我们可以用整体主义的方法去预测、描述和控制社会活动,但是如果不把这些社会活动视为个体活动的集合,我们依然不能恰当地“理解”它们;整体主义则认为,如果能够发现说明社会的独立的规律就等于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获得了对个体社会活动的理解。整体主义的所有形式都是把社会整体置于首要位置,并认为社会整体是个体行为的影响者和约束者。因此,常常关注对个体行为发生作用的社会影响,集中考察社会制度、政策、惯例等是如何制约个体行为的。
  
  可见,个体主义价值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的分裂与对立,在本质上源于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建构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在当代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的分裂仍在继续,并且还延伸出了有关社会工作本质的诸多争论。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纳德·鲍桑葵(B.Bosanquet)才指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5]对致力于现代社会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社会科学来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更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是表征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正是从对这一符码的破译中产生了社会工作与现代社会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社会知识体系和工作模式。
  
  从上述对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价值观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是以个体作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坚持个人存在的真实性,社会不具有真实性、实在性。因此,持这种价值观的社会工作者认为应从了解个体的动机、目的、意识、行动和困难入手。他们认为社会中的集体构造(如政府、组织、群体等)只不过是一种特殊行动的组织模式和结果,个体才是这些特殊行动的唯一载体。就社会工作领域来说,他们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均源于“个体”的不幸,因此,社会工作要对社会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和解决,就必须首先解决具体个体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最终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

[1] [2]  下一页

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相关文章